馕,在新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1世纪,就有学者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了馕的制作技艺。馕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传承,一直伴随着新疆人的生活,抚慰着新疆人的胃,印刻在新疆人的乡思之中。而今,在维吾尔族人的婚礼上,主婚人仍要向新郎新娘发放馕,据说新婚夫妇蘸着盐水吃进去,可以天长地久地相爱,平静愉悦地过日子。
当我来到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时候,才对馕有了更深的了解。馕的配料很简单,不过是面粉、盐水、芝麻、洋葱末,一般的做法与烧饼相似,但却是用馕坑烤制而成。在简陋的铺子里,那些打馕的师傅动作娴熟,颇有一种劳动之美。馕打好了,烤馕师傅们开始往馕坑里贴馕。我试着靠近馕坑口,被里面钻出的热浪一下子逼开。只见烤馕师傅端坐在馕坑外,右手托馕,左手蘸着盐水在馕上抹一圈,然后迅速把馕拍在馕坑内壁上。不一会儿,在高温作用下,馕的表面鼓起一个个小包,周边开始收紧、翘起,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泽。这时,烤馕师傅便拿出钩子勾住馕,轻轻一挑,让其落在案板上,香喷喷的馕就出炉了。刚烤好的馕口感酥软,散发着浓郁的麦香,沁人心脾。
“可以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馕,是新疆人的最爱,它自有一种质朴的美味。在乌鲁木齐街头,我见过一些老人把馕蘸进奶茶里吃,就像我们把油条泡进豆浆里。吃了馕的老人,面色微红,靠坐在墙边打盹。这让我不由生发出感慨:一种古老的食物,哺育着一种古老的生活,而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就不动声色地藏在这里面。
据说,馕发展至今,已有300多个品种。当地人告诉我,馕的特点是耐储存,刚烤出来的馕酥软无比,放久了则变得干硬,但只消用水一泡或淋点水用火一烤,就可以回软。就着炒菜、就着羊汤、就着水果、就着砖茶、就着咸菜、就着烤肉,怎么吃都行。听说过去,一些新疆人踏上旅途,行囊中一定有馕,行至一条清澈的小溪流,停下来,把薄薄的馕抛向上游,再掬起清亮亮的溪水洗把脸,馕也漂下来了,顺手拿起就吃,再饮上几口清冽的河水,就是一顿属于旅人的快餐。我想象这情景,实在富于诗意和美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着一方食物。馕是这样随和友善,乐于与各色美食成为好搭档,一如新疆人热情好客的直爽性情,为这片充满风情的土地留下了生动而鲜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