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众多家庭的认可,成为许多孩子和家庭的刚需,阅读由“冷”到“热”,逐步升温。但是,“读什么”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度。
只有读有营养的书,才会给生命增“质”,给精神增“值”,才能使阅读成为“悦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指南,解决了青少年学生“读什么”的难题,家长不用再为孩子“读什么”发愁、犯难,只要按图索骥,照单抓“药”,就能找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
但是,读书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有了具有方向性、代表性、适宜性、基础性、全面性、开放性特点的指导目录,有了科学的目录编制,还要有具有兼容性、统筹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具体落实方案。
目前,按照《指导目录》,开展读书活动,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的时间,光有书却没有充分、自由的读书时间,不可能进行有效读书,各地应结合大中小学特点,合理安排时间;二是读书要有社会大环境,只有人人读书,才能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图书的来源、使用、保存、交流需更加完善,若人人拥有300本,肯定会造成资源浪费,应大力推行图书借阅制,多建设图书馆;四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读书个性、爱好、兴趣,发展他们的志趣,挖掘他们的潜质,这是读书的核心。
读书要靠学生的根性、灵性、悟性、觉性,阅读会受学生的年龄、性别、志趣、爱好的制约。不同学生,阅读的注意力、感受力、领悟力不同,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同。对学生读书,需宏观指导、把握学生阅读进程,微观参与、提高学生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