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应该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劳动。劳动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修理家具等日常家务,到春耕秋收、养蚕缫丝等农事劳动,再到冶炼铸造、修桥铺路等生产建设,甚至创新发明、艺术创作、教学科研,无不渗透着人类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价值,创造了美,劳动和劳动者理应受到重视与尊重。因此,除了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之外,劳动教育更要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孩子理解劳动,懂得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本身。试问,如果一个人不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甘苦,又何来理解、尊重与热爱呢?
同时,我们强调尊重劳动还应克服片面性,既要重视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也要重视在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为孩子树立劳动平等、劳动光荣的观念。社会上,部分人抱有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一味地以收入高低来看待劳动的价值,艳羡高收入群体,轻视普通劳动者,不肯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浪费了大好时光。究其根源,这样的浮躁心态也是对劳动缺乏理解、缺乏尊重的一种表现。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对于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考量也亮点颇多:比如小学要引导学生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初中要通过家政学习、社区服务和适当的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的具体学时;针对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发区域教材或校本教材,让劳动教育更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劳动教育的成果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打好人生基础。落实好劳动教育,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