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价值底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劳动教育包罗万象。对各类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需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意见》设置的劳动教育任务属于“梯度目标”,指向性和针对性很强,也便于课程设置和实践操作。比如,小学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则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有的放矢地设定“梯度目标”,一则可以让各地教育部门在设置劳动课程时有章可循,方便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劳动教育;二则能确保劳动教育的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劳动能力“螺旋式上升”;三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梯度目标”,更便于广大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品尝到收获感、存在感,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植根孩子心间。
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从劳动中获得生活乐趣,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人生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获得发展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若能在《意见》的指导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根据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劳动教育的“梯度目标”,一定能使劳动教育更有实效,真正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劲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