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成需要规则护航
刘婵

    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应当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应当佩戴口罩。同时,同步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加大对随地吐痰、乱丢烟头、乱倒污水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这次疫情期间,大家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正确洗手、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聚餐用公筷公勺等。这些好习惯不应只是特殊时期的“防疫法宝”,更应转化为日常的文明行为习惯,成为一套如影随形的“防护服”。上海近日起草《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并公开征求意见,核心内容就是12个“不要”、12个“倡导”,而“使用公筷公勺”被列为12个“倡导”中的一条。河南也在研究关于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清理的工作方案,依法彻底取缔食用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

    文明需要规则护航。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赖于制度化约束,明确划出红线,通过立法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领会法的精神,逐步提升文明的水准,为全社会健康运行系好安全带。

    制定规则的目的不只是惩罚人,而是引导规范人的行为。各地密集出台相关条例,目的并不仅在于惩罚不文明行为,更在于号召公众自觉自律、改掉陋习,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的文明准则,涵养法治意识。从一开始“忌惮被罚”到后来“自觉遵守”,法条改变的是行为,更是思维。每个人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也助推社会文明的提速。说到底,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更有序、更美丽。

    当然,制定规则只是第一步。与其他法规配套衔接,用“法亦责众”的案例来打破“法不责众”的惯性,使执法的腰板更硬、力度更强,则是下一步。

    在文明这趟列车上,没有一个人在车窗外,大家彼此关切且彼此成就。法规让不文明者付出代价,社会也要让文明善良者获得加分。近日,郑州一名小男孩乘公交车时发现一个座椅上有水,便细心地在靠背上贴上“有水,请不要坐”的纸条;同样在郑州,一家三口过马路时,公交车停车礼让,他们停下脚步鞠躬感谢……每个人都来展现文明之美,并让它开枝散叶,那将是最美的风景。

当前:B2(2020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