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催生文明生活
田晓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公众对滥食野味的“公害”认知有了空前的共识。同样悄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用餐方式,“舌尖文明”让文明餐桌筑起健康防线,有效抵御病毒传播。伴随着疫期深居简出的宅生活,也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而新型生活业态本质上也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疫情防控期间,对照《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检视文明行为,有了特别的意义。今年3月初,该市文明委按照全国人大和市人大相关法律,印发开展禁捕禁食野生动物、卫生健康习惯养成、文明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在窗口期有效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深化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近日,该市爱卫办和文明办等委办单位联合发布爱卫月“八要八不要”倡议,把爱卫文明行动与群防群控相结合。

    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规范文明行为、培育文明风尚的契机。“天津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每一个个体行为的自我反思与约束,都是对这个城市文明的贡献。

    文明既要劝善,更要依法。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成为用法治力量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共识,通过法治“他律”推动文明“自律”。文明行为的养成,既需要环境营造和精神培育,也需要法律约束和道德惩戒。总的原则应该是坚持德法兼治、奖惩并举、倡导与规范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共治同步。

    《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全国大城市中文明立法较早的一个。一年来,天津在城市文明立法和实践上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收获。而近期《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则围绕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忠于祖国、热爱家乡、“四德”引领方面和环境卫生、交通出行、文明社区、文明用网、文明就医等个体行为规范上更加具体,包括政府经费保障、主责部门义务等。同时,规定将每月最后的双休日设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这让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针对个人不文明行为的治理和矫正,有别于一般法律的刚性约束,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破解执行难点和困惑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借鉴。

    让我们以慎终如始的初心,守护文明精神,凝聚文明力量。

 

当前:3版(2020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