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亮美好生活 彰显责任担当
——记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援建达人”黎成
侯晓东 唐丹乐

    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西昌市,从“电力天路”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到“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援建,他均是施工项目部负责人;从2012年开始,他作为分管援藏的负责人,每年至少两次进入藏区进行农电管理帮扶,八年如一日地行进在援建路上,他就是国网达州供电公司员工黎成。

    连续奋战249个日夜 

    “电力天路”点亮无电地区

    巍峨的雪山,鹅黄的草甸,星星点点的牦牛……2014年3月,一批国网达州供电公司电力援建者来到了这里。在接到建管甘孜州色达县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后,建设项目总负责人黎成立即组织400余名精兵强将,远赴平均海拔超过3800米的色达,开展总投资1.96亿元、涵盖全县12个乡镇的农网建设,解决3776户居民的用电问题。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天气突然变化。”黎成特别忌惮藏区的雨季。7、8月份,前一刻还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大雨滂沱,电杆上的施工队员瞬间就成了“落汤鸡”,稍不留意就会感冒,这在高原上是极其危险的。为此,黎成设置了专门的医疗保障队伍,配备了防雨防寒衣物,确保队员身体健康。

    “白天还好,晚上保暖措施不当可会要了命。”高原也让黎成领教了冬的严酷,电杆转运过程中,车辆打滑、冰凌扎胎、挖掘机开道都是家常便饭。

    2014年10月,黎成和团队成员在色达大章乡运输电杆途中,遇到一家藏民的房屋被积雪压垮,施工项目部二话不说,拿出帐篷安置好了这一家五口人,才再次上路开展后续施工。随后,黎成还与当地政府联系配合,在一周之内为这家人新建了住所。

    施工期间,黎成的母亲瘫痪在床,但为了不耽误工期,他未能守在病床前。黎成说:“谁家没有一些具体困难?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去克服,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经过249个日夜的奋战,黎成和他的团队架设起“电力天路”,为群众点亮了希望的明灯。每年黎成送员工进入色达开展日常帮扶,沿途总会骄傲地告诉年轻员工:“那些电杆是我们当年架设的。”如今,色达地区线损率有了质的降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用脚步丈量1000公里

    服务彝区义不容辞

    2019年3月,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承担了“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凉山片区的电网援建任务,总投资超过5.7亿元。黎成火速赶赴凉山,担任施工难度极大的冕宁县“三乡十村”施工项目部负责人,主要解决和爱乡、新兴乡、健美乡十个村落的用电问题。这里之前主要依靠小水电和光伏发电,但基本处于无电可用或缺电状态。

    接到任务后,黎成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查勘与线路规划,施工现场均在雅砻江畔高山侧,地势陡峭险要,垂直落差最深达750米,大部分区域不通公路,只能徒步跋涉。

    施工前期三十多天,黎成组织人员挨个确认线路规划,走村串户,每天早上7点带上干粮准时出发,晚上7点左右才能回到驻地,每天平均步数高达三四万步。尽管徒步总里程超过了1000公里,但一想到村民迫切希望用上国网电的心情,黎成就不觉得辛苦。

    其中,和爱乡拉古萨村条件最为艰苦,8公里的土路要走上6个多小时,途中要经历30余处塌方点,要手脚并用地快速通过,安全帽更是必不可少。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我们的常态。”黎成说。线路规划确定后,为了赶在雨季前抢通道路以便转运电杆,施工队硬是在一个月内修建完成了42公里的简易运输道路,电杆电缆连绵不断地被运进山里。

    “这里一旦下雨,情况十分不妙。”提及在悬崖边连通星火村与拉古萨村的10千伏和爱线,身经百战的黎成深知其中的风险:下雨就会塌方,道路不稳定,稍有不慎就会连车带人滚进雅砻江里。考虑到工人从拉古萨到项目部一来一回在路上就要耽搁五个小时,交通安全风险太大,黎成审时度势,成立了帐篷施工队,食宿物资补给一次性到位,吃住都在山上。

    “我们要争取这里像对面一样灯火辉煌。”在新兴乡接兴村,天色暗下来,看到对岸用了国网电的甘孜州九龙县魁多乡一片灯火辉煌,黎成更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经过一番努力,黎成和130多人的施工队伍让1308户当地村民迎来了光明的新生活。

    今年3月底,由于工作压力大感到身体不适的黎成刚在成都做完检查,便又一次启程,作为施工总负责人带队前往西昌参与西昌农网电力援建,并预计在6月30日前完成送电。

    从海拔4398米的隆格山垭口,到绵延的雅砻江畔,再到祥和的安宁河畔,作为一名党龄超过20年的老党员,黎成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次次冲锋在前,带领团队为一方百姓送去了“灯火辉煌”。

 

当前:A4(2020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