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管控逐步放开,市民的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城市文明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之前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久治未消的恶习,在配合防控的过程中得到了及时的矫正和修复,人们的卫生习惯和文明意识也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没有个人小文明,就不会有城市大文明。让文明指数成为百姓的幸福指数,是开展创文活动的真正意义,也是把“文明牌”打造成“民心牌”的必然结果。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暖的名片。自创文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交出的一份份沉甸甸的文明成绩单令人欣喜:城市面貌不断优化,社会秩序有效提升,人民福祉显著改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创文带来的变化和成效,也感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温度和厚度。
然而,这份凝聚了市民心血的成绩单要转变成为百姓的幸福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一些顽固不化且司空见惯的不文明习惯禁而不绝,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和创文进程。为了让文明的因子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创文路径,用法规“硬制度”为创文保驾护航。围绕促进城市文明行为、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就是为了用“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好习惯的养成,压实创文工作成果。
让法治成为“尚方宝剑”,是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的一大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克服不文明顽疾,该动手术的就得动,该下猛药的就得下。对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开出“罚单”,就是让法规条例从纸上、墙上渗透进市民心上,让文明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
文明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春夏之际,正值山花烂漫、瓜果飘香的出游旺季,也是人们的疫情防控意识容易薄弱的时候,疫情尚未彻底结束,市民依旧要加强自身防控,做到“三不三要”——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出门要戴口罩、进门要洗手、居家要通风。此外,还需做到文明出行,保护公共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这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法规赋予每个人的职责,更体现着一个文明大国的风范。
创文没有终点,文明永无止境。用法律法规为城市文明发展提供“硬支撑”,为城市创出好环境,让市民创出精气神,是我们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创文实践中汲取的经验、获得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