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学问
尹浩宇(江苏)

    曾听人报怨如今人心不古,古时候的“比”是“比邻而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而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比较。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我觉得,正因为人们有比较之心,才能树立目标榜样,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未来才不会迷雾缭绕。可以说,“比”为我们树立了灯塔,在漫漫长夜中,以一束光驱散黑暗,带给我们前进的信心与勇气。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不正是在两相对比之下发出的豪言壮语吗?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立志报国,选择投身革命与建设事业。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发展腾飞,离不开因“比”而生的斗志与激情。倘使,我们彻底丧失了比较之心,安于做个“无用之材”,恐怕只会成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庸碌之辈,这样的人生缺乏激情、充满遗憾。

    然而,“比”需要有广度。在该比的地方奋力拼搏,在不该比的地方一笑而过,便如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这类外在特征,与人的内在相比,这副皮囊终究只是一具承载心灵的器皿,无法成为判定我们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依据。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最美的其实是自然,是为自己而活的那份乐趣。

    鲁迅在《狗的驳诘》中借狗的口吻讥讽了人类只知分辨“铜与银”“布与绸”“官与民”。若一个人仅因物质和地位上的对比而抱有奋起的信念,那往往也没有毫不利己之人的高尚。

    正确的比较催人奋进,对此我们要有容得下比较的胸襟。一方面,面对别人的挑战,应怀有宽容之心,而不是狭隘地予以打压。我们应该认识到,能够成为别人的比较对象也是对自己成绩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当我们想要超越他人而不能时,应学会泰然处之,毕竟人与人之间会有天赋上的差异,应该清楚地认识并接受这种差异,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提升自己。

当前:4版(2020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