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是我国四大扬琴流派之一。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川扬琴艺术,承载了底蕴深厚的巴蜀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四川扬琴艺术的发展变化历程中,涌现出多位技艺精湛的四川扬琴名家,刘时燕就是其中一位。
■人物名片
刘时燕,1942年出生,四川德阳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四川扬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时燕从事四川扬琴演唱事业57年,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四川扬琴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她演唱了传统曲目60余个,出版唱片盒带9种,成就收入四川档案馆,曾获得197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周年庆典演出奖、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长治杯”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4月的一天,阳光甚好,记者一行沿着一条幽静的小巷,走进位于四川音乐学院内的刘时燕家中。这是一套颇有些年代的宿舍房,面积不大,装修简单,但收拾得很是整洁雅致。
走进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书法家赵谦伯的题字“燕莺吟”,题字旁则是一幅装帧精美的书法对联,上书:“德音雅韵善才服,时雨春风娇燕飞”。在客厅的右侧,一个立式玻璃柜里摆满了几十年来刘时燕收获的各项荣誉奖杯和证书。“这是我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的儿子为我做的立柜,他说这些荣誉是妈妈辛劳一生的印记,要将这些荣誉‘晒’出来,鼓舞全家都向妈妈学习!”刘时燕笑着告诉记者。
“来来来,你们坐。”刘时燕将记者一行让到沙发上,自己拉过墙角的一把旧竹椅坐下,“我们就这样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说着她又笑了起来,这位78岁的老人声音依旧澄澈透亮,整个人看起来充满神采。
“对我来说,扬琴就跟我的生命一样重要……”在这个沐浴阳光的午后,刘时燕将自己与四川扬琴的半世缘分娓娓道来。
●萌芽
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刘时燕能够踏上艺术这条路,父亲对她的影响颇大。
1942年,刘时燕出生在四川德阳孝泉镇的一个回族家庭,她的父亲是当地的阿訇,常常被清真寺或者村民邀请去念经。在小小的刘时燕心中,父亲念经文的声音犹如美妙的音乐。闲暇时,父亲还会打开家中的老式唱片机听川剧。在父亲的熏陶下,刘时燕从小便对音乐痴迷。读高中时,刘时燕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在当地“出了名”。由于她的歌声悦耳动人,刘时燕被当时的绵竹县川剧团选中唱川剧。
尽管刘时燕的父亲喜欢听川剧,但却拒绝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川剧演员。绵竹县川剧团拗不过刘时燕的父亲,便采取迂回战术:让刘时燕先去成都川剧院“镀金”。这一去,却让刘时燕与四川扬琴结了缘。
起初,刘时燕每天上午在院里跟随川剧名家学习川剧扬琴的伴奏和帮腔,下午她就去附近的茶馆看戏。在这里,刘时燕认识了康先洪等四川扬琴的青年传人。“那时候听了许多名人表演四川扬琴后,就觉得不唱川剧,唱扬琴也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时燕笑了起来。
或许刘时燕本就与四川扬琴有缘。当时带教她的川剧名家刘金龙在教她唱川戏时,顺便教她学了几段四川扬琴,“刘老师知道自己的好友四川扬琴名家李德才缺徒弟,便想将我介绍给李德才。”刘时燕说。
刘时燕至今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李德才老师时的情景,“我给李德才唱《活捉三郎》,他在一旁用扬琴伴奏。”一曲唱罢,李德才拍手称赞,“这娃儿天生一副唱扬琴的嗓子,这个徒弟我要了!”他立马让四川歌舞团曲艺队队长带刘时燕去检查声带。经过层层考验,刘时燕正式加入曲艺队,成为了李德才的关门弟子,从此开启了与四川扬琴的不解之缘。
●相守
难忘的欢乐时光
在刘时燕心中,与四川扬琴相伴的时光虽然枯燥却也十分快乐。
刘时燕总说,遇见李德才是自己最幸运的事情,老师的倾心传授才让她有了今日的成就,“可以说李老师是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技解惑。”在刘时燕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教学方式是“口传心授”,老师想到哪儿就教到哪儿,一切都跟着老师的节奏来。
每天上午,刘时燕自己在宿舍反复练习,午饭后跟着李德才学念唱腔。那个年代,作为民间艺术的四川扬琴具有很强的即兴性,艺人会根据当时的心情、嗓子等情况变换音调。李德才每次教授,唱得都不太一样,而当时的刘时燕只懂五线谱和简谱,李德才懂的却是传统的工尺谱,一堂课下来,刘时燕往往听不懂老师在唱什么,也记不住唱腔。
这怎么办?师徒两人沟通后,李德才把不同的唱腔总结成刘时燕容易记住的,刘时燕每节课记住能听懂的唱腔,回去再总结学习。在李德才的悉心指导下,刘时燕掌握了李德才“德派”华丽柔媚的唱腔,并且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演出——《踏伞》,大获成功。
李德才的悉心教导让刘时燕的演唱功力飞速提升,而丈夫张继顺(笔名竹亦青)的指点,则让她的表演更添几分艺术色彩。张继顺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擅写诗词,也懂音律,与刘时燕相知相许后,不仅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刘时燕,还在事业上给予她帮助。“他告诉我每首曲目都有中心点,找到它们,并唱好它们,一定会让我的表演锦上添花。”丈夫的点拨在刘时燕多年的从艺生涯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刘时燕层次丰富的表演风格日趋成熟,被选派到北京西单剧场连续演出36场。“每天都很辛苦,但表演完观众都会站起来鼓掌,还有人送花,特别激动。”身为演员,掌声对于刘时燕来说是最好的鼓励。
●共生
艺术与生命相融
由于四川扬琴学起来乏味,刘时燕的许多同门中途转行,刘时燕成了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四川扬琴传人。她总说:“我喜爱四川扬琴,那是我的命,这就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
在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里,刘时燕不停地寻找四川扬琴的艺术精髓,并将其传承并发扬。
四川扬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坐地传情”,刘时燕在继承了老师李德才“德派”唱腔的同时,将“坐地传情”升华,做到“以声代情,以情代声”,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并创新发展了5种唱腔。每次演出,刘时燕还会在呈现出“德派”唱腔的基础上加入独属于自己的细腻委婉的唱腔,慢慢地,刘时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音域宽厚,行腔委婉细腻。
刘时燕还费心琢磨情感表达的技巧。在刘时燕看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物要用不同的唱腔来表现。“比如《秋江》里面的主人公陈妙常是一位情窦初开、向往自由的少女,在表达她的人物形象时,唱腔要更秀美一些,声带要多用一些,唱的时候口腔一定要张开,用自己的声音把她含蓄、羞怯的情感表现出来。”下功夫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唱出人物情感的刘时燕,还生动而深刻地演绎了满腔哀怨的杨贵妃、淳朴老实的秦香莲等人物。
学无止境,贵在创新。以往四川扬琴的表演均是表演者坐着唱出来,但随着四川扬琴表演不再局限于茶馆,走进了大剧场,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开始变化。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也为了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精美的四川扬琴表演,刘时燕不再坐着演唱,而是站起来,并加入了手势等,“四川扬琴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让它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如今,刘时燕早已退休,但她仍坚持每周去成都大慈寺社区的四川扬琴传承基地表演。与此同时,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徒弟上,“每周我都会上课,我也是坚持‘口传心授’,不过我会结合理论知识,利用他们易懂的方式,一句一句地教他们吐字、发音、润腔技巧等。”如今,刘时燕教出的学生大多都有所成就,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