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不断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引领、创新载体等方式,全面提升农牧区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与目标内化为社会治理的动力,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铺垫精神基石,以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助力社会治理。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激发治理动力。继续依托“两微一端”全面传播党的声音,让老百姓看到、听到、见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力量和真理力量。在以往“理论+文艺+扶贫”理论宣讲轻骑兵、百姓宣讲团、“法德大舞台”巡回演出队伍、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等经验基础上,继续运用“文艺+”的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和创建载体,强化“四德”教育,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将主流意识有效地融入广大村民的心中,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动鲜活地引导农牧区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激发治理活力。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试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作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试点村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全县各乡镇乡风文明建设,让乡风文明建设形成机制,成为常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广大村民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掀起了立新规、除陋习、树新风的热潮,有效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让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加大文明村镇的创建力度,激发治理潜力。继续坚持“塑性”与“铸魂”并举,进一步提升文明乡镇创建水平,加强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激发农牧区活力,提升农牧区群众的精气神和文明意识,在创建过程中,努力让文明浸润村镇、让创建惠及民生,传播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深化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激发治理合力。争取在2020年完成农牧区“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比例达到50%、城镇创评比例达到45%的目标,在提升质量上见成效,提升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积极性。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注重选树典型树立榜样,激发治理内力。加大道德模范、“最美青少年”及“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儿媳”等身边先进典型的评选力度,完善宣传、选树、褒奖、激励和帮扶各级各类模范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深入弘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全社会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奉献意识,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感染、激励更多的人争做好人,逐步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和崇善向德的“好人效应”。
搭建“我们的节日”新平台,激发治理引力。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创新形式,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四下乡”“送春联下乡”“送戏下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振农牧区群众团结奋进的精气神。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着力推进“精神脱贫”,激发治理效力。着眼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激活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精神层面进行造血帮扶。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力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