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拿到抵达未来的“通行证”
庄惠芬

    新时代,劳动已经变得千姿百态,我们是否已经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荣光?劳动,已然成为抵达未来的“通行证”。那么,怎样的劳动实践可以拥有这张“通行证”呢?

    建议一:劳动的“精米”要吃,“粗粮”也要用。我们的劳动实践指向大脑的开启、身体的舒展、心灵的愉悦、德行的养成、美的创造;在这些“精米”的劳动教育中,同样还需要让儿童有着劳动的“粗粮”,那就是在劳动中吃过苦、流过汗、冒过险、受过累,鼓励孩子经历那些看起来“粗糙”的体验,因为童年的劳动也需要吃一点苦头。

    建议二:劳动的“主干道”要走,“栈道”更要行。在许多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课程设置中,不断丰富、完善成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类型的清单、指南,劳动能力、劳动习惯正在被大家逐渐认识,并成为家长心目中儿童劳动教育的“主干道”,但我认为看起陡峭的“栈道”更要行。未来的儿童不能只培养成十八般武艺的“空心菜”,劳动的核心之魂在于劳动价值观,需要劳动情感的深情厚谊、劳动精神的蓬勃生长、劳动素养的枝繁叶茂。

    建议三:劳动的“新风”要启,“家风”更要传。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农业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姿态。中华民族是有优良的劳动“家风”的,当下的劳动教育不能忘了民族留下的精神财富,不能追时尚“新风”而忘却优秀传统“家风”。

    建议四:劳动中“身体”要力行,“大脑”更要同行。具身的实践、切身的体会、劳动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身体力行的劳动回报的首先就是健康。在劳动强健体魄的同时,“大脑”更要同行。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需要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会到劳动的美好,未来才能有创造性的劳动。

当前:1版(2020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