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生百谷
潘新日(河南)

 

    田,是围起来的土。山村里的田,都是大山用水哺育过的,全身覆盖着油泥的肥地块是庄稼人的宝贝,也是最金贵的口粮田。

    山里人种地,祖祖辈辈都得和石头磕磕碰碰地过日子。那些土,一遍一遍地犁过耙过之后,小石子就现出了身。它们在土里憋了太久,一露头,就被母亲拣到竹筐里,作为庄稼地的边角废料,堆到田边地头。

    父亲说,土老了,就变成了石块。石块碎了,又变成土。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活儿,总是按季节周而复始地做,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那些庄稼也只好踩着小石块,从土里站起来……

    多年的规矩,墒情不好的地块会种上大豆、芝麻、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墒情较好的则会种上小麦、水稻、花生、土豆、红薯之类的主粮。我们那里,麦子、稻子和红薯被称作大粮食,其它作物统称小粮食。大粮食负责填饱肚子,小粮食负责调剂生活。

    大小之间,隔着一层石子。

    自然规律使得这些地一年只能种一茬。不种庄稼的时候,它们是被农家养着的。对于山民而言,山地是金贵的,是要被当作衣食父母供着的。

    比起山民,平原上的农民是幸运的,全是土的田块简直流着油,不像山地的收成那么低。即便这样,山民也是满足的,平原用肥腴的土田养育了乡下人,大山用贫瘠的山地养育了山里人,结果都是好的。

    当然,地也是分着等级的。那些稻麦轮作的水浇地是一等田,保墒好的地是二等田,粮食产量低的只能算作三等田。它们按所处的位置和每年的收成,在人们的心里被划分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庄稼汉都了然于胸。

    分田的时候抓阄,我家抓到了山下的一亩田,这可是全村唯一的油渣子地,好多人羡慕不已,但淳朴的山民不会嫉妒,他们祝贺的话也简单:“你们家运气真好!”

    生活在山里,能有块一茬麦子、一茬稻的水浇田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有了它,一年的大米、白面就不用愁了。同样的辛劳,却换来双倍的收获与幸福。

    二秃家没有分到水浇田。为了让全家吃上白花花的大米,二秃开始没日没夜地挑土围田,他一担一担地挑,把脊梁都压弯了,那块地才慢慢地变肥,由地变为了田。插秧的时候,二秃把潜水泵往池塘里一搁,那家伙便伸开臂膀,把水源源不断地递进田里。

    那些年,造田是一家人最要紧的农活。

    地分生熟。靠泥巴堆出来的是生地,需要养。于是,他们一遍遍地翻土、施肥,让板结的瘦土在水里活过来,连着秧苗的根系,供庄稼长大。熟地,就没有那些麻烦,农家肥一撒,插上秧,就成功了一半。

    山里人,是容易满足的。山间一亩田,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希望。田身上的果实,喂养了山里人,让辛劳的日子也有了美好的滋味。

当前:4版(2020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