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内蒙古 首府在行动
——呼和浩特市从点滴做起持续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呼文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文明,让城市更具活力。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文明的种子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持续播撒,镌刻在城市精神的最深处,成为青城新的城市禀赋。

    “现在的呼和浩特,变化太大了。”

    “是啊,我们家小区旁新建的便民市场开业啦,这下更方便了。”

    “我们小区安装了智能分类垃圾箱,你别说,还真挺好用。”

    ……

    清晨,在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的满都海公园内,正在进行晨练的市民聊着天。

    诚如市民们所提到的,智能分类垃圾箱带来了绿色革命,成为文明新标志;便民生活圈,“圈”出了宜居新生活;背街小巷刷新“颜值”,串联起文明风景线;老旧小区洗去岁月斑驳,留下了整洁美观的新家园;青城驿站立街头,成为城市一景;便民市场智慧升级,擦亮了生活……一项项改变,提升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化水平,增进了民生福祉,展示了文明风貌。

    作为国家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从2018年开始,呼市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和《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工作指导意见》,力争今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在巨海城小区9区,张大爷高兴地说:“大家不出小区就能将垃圾变废为宝,省时省力,攒下的积分还可以换购生活用品。”

    智能分类垃圾箱的使用,不仅有效改变了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还能减少垃圾污染,让文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变迁,写在它的马路上,而作为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角色,城管环卫人更是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者。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推进,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净、草绿、花红、气清……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城管环卫人在岗位上坚守的成果。

    一条条整洁宽敞的街道,承载着寻常生活的点滴,是城市文明和居民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区”。呼市对小街巷进行了全面整治,从市政设施到建筑立面、从绿化到缆线进行全面梳理。此外,在对硬件提升改造的同时,加强对各街巷环卫保洁、市容市貌等的软件管理,确保整治效果持久常新。

    初夏的呼和浩特已经能感受到阵阵暖意,“天暖心更暖!”谈起老旧小区改造给家里带来的变化,70多岁的王金成老人非常激动:“我在这儿住了30多年了,改造以前水管特别细、经常停水,改造以后暖气也热了、水也通畅了,家里还特别暖和,用水也特别充足。”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进一步加强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通过对老旧小区楼体外墙保温、更换窗户、楼顶防水、安装单元防盗门、小区路面硬化、地下管网更换等综合改造工程,解决老旧小区的问题,着力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健全的住宅小区。

    下一步,呼和浩特将继续统筹谋划推进好老旧小区改造,真正将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为老旧小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家门口的惠民园农贸市场这么干净,买菜都是一种享受!”这是不少呼和浩特市民的真切感受。惠民园市场不仅是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

    走进玉泉区语朵便民市场,就如同走进大超市,干净整洁的空间里,米面、果蔬、生鲜水产、肉类等分区明显,商户有序排列,交易秩序井然……

    “市场完成‘农+超’升级后,我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市场管理制度整合上墙,要求经营户亮证经营、诚信待客,助力文明首府建设。”玉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

    其实,在呼和浩特市,这样的便民市场还有很多。通过改造提升硬件环境、完善肉菜追溯系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组合拳,优化了便民市场综合环境,展现了文明城市新形象,也让市民购物更舒心、更放心。

 

当前:B1(2020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