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实践浸润青少年健康成长
——西宁市城中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纪实
旦正措  郭锋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以“四抓”为着力点,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工作合力,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平台,依托已建成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等实践点位,常态化开展各项文明实践工作,并以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了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多方联动

    让德育工作成体系

    城中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框架。

    建立有领导抓、有领导管、有部门相互配合、有班主任教师具体负责实施的梯级领导小组,广大教职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城中区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疫情期间,他们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防疫”“传统文化”“校园安全”等主题设计“开学第一课”,将开学第一课和疫情防控相结合,相互促进,并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家长学校等群团机构的优势,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大力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城中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副局长马娜介绍说,城中区教育局实施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举措,通过发挥德育引领作用,集美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等为一体,推动内涵式发展,浸润式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增强底蕴

    让校园文化氛围浓起来

    城中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牢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未成年人红色基因和爱国意识,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小立志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利用“我们的节日”,通过团课、少先队活动课、实践体验等方式,开展以感恩、弘扬传统文化、游学等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力求形成学校各自的特色。通过形式多样的节目直观展示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真正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凝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观门街小学结合本校特色,把开发版画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研究的突破口,创作了一系列版画作品。作品《祖国万岁》由“中国福”、“毛泽东诗词”、“万里长征”、“记载年代伟业的五角星”四部分元素组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素材里,讲述了一场动人的中国历史,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篆印与版画技法相结合,将童趣和艺术完美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埋下种子

    让红色基因传下去

    今年清明节期间,城中区未成年人化身“文明祭扫”的小小宣传员,树立绿色祭扫理念,埋下红色基因种子,更好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红星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自己所了解的清明风俗或英雄故事;观门街小学利用红领巾广播寄托哀思,用朗诵和书法创作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礼赞和深情缅怀;逸夫小学以做纸鸢、绘明信片、画手抄报的形式表达哀思。

    北大街小学开展了“讲革命故事、育时代新人”少先队活动,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沈家寨小学开展了“红领巾永远跟党走”歌咏比赛,队员们争做“红领巾小百灵”,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西关街小学举行的“我为祖国读首诗”活动,队员们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更表达了身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疫情期间,全区以云端教、在线学为主阵地,确保停课不停学、停学不停教。老师们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20节线上“红领巾小课堂”,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实操训练等内容,教育队员不忘革命先烈。

    心理辅导

    让不良情绪有出口

    近年来,城中区针对全区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学生厌学、迷恋网络、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在区属各校(院)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学生青春期时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认识青春期”“我长大了”“我的身体变化了”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掌握不良情绪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们在城中区心理辅导站操作沙盘游戏,借助沙子、沙具,回归真实的自我,敞开心扉,从而实现了心理自愈的过程。

    各学校每学期都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德育课程教师和家教培训、教育学习和研讨,同时,区教育局也会派专家、专业老师前往各个小学的心理辅导健康室,进行培训、沟通等辅助教育,及时解决学生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普法基地

    让法治教育智能化

    近日,正在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参加活动的大同街小学12岁的学生秦淑怡说很遗憾未能和父母亲一同前来,里面的各个项目都很好玩,尤其是闯关环节不仅能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还能自己动手参与手工制作,自己今后一定会做个知法的好少年。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资405.15万元修建的占地567平方米的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设计了概念互动、动感参与、总结体验三个层面,以“参观、互动、体验”为核心教育理念,通过听取宣讲、参观、互动、参与模拟等活动,使青少年融入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未成年人参观学习活动,除了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这里从教学到管理也全部采用“互联网+”的先进设施,处处体现着“智能风”。

    城中区坚持把法治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做到计划、课时、教学、师资“四落实”。全面落实校园安全的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形成了学校安全责任全员化、安全工作全程化、安全监督全方位的格局。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逃生演练等活动,提高师生识险、避险、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校园安全应急防范能力。同时还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防艾、禁毒、网络成瘾预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覆盖率达100%。

    多彩活动

    让“小志愿者”显身手

    依托红色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参与以“文明校园我先行、美化净化靠大家”为主题的校园美化建设。结合“保护母亲河”、植树节等主题日,集中开展义务植树、认养绿地、爱心浇灌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保护地球”“保护三江源”“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爱我青海湖”“啄木鸟在行动——清除社区小广告”“生态园清捡垃圾”等公益活动,让保护环境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组织各个学校“小志愿者”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展“擦洗防护栏”“清扫街道”“清理墙面‘牛皮癣’”等清洁家园活动。大同街小学、南川西路小学等五所学校的少先队员代表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爱心午餐,树立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向社会宣传雷锋精神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西宁市城中区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有效提高了家长对志愿服务知识的知晓率,引导公众认识到志愿服务常态化对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各校园重视实施的呵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文明城中区、健康城中区和谐发展。

当前:A4(2020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