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与蚕
马浩(江苏)

    说起桑,总会想到蚕。

    青虫啃青菜,棉铃虫噬棉桃,农人都要撒草木灰、喷农药,想方设法地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有些虫子吃植物,人们则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比如蚕食桑叶。

    农人栽桑,是为了养蚕。应该说这是利用了桑的自然属性,而非顺应桑成长的自然法则。按理说,桑树应与其它树木一样,春发芽,秋落叶,在季节的更迭中活出自己的风采。要知道,桑本是乔木,是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而非荆条一般的样貌。

    不知道古人如何理桑,不过,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是说孩童在桑树的浓阴下模仿大人种瓜,可见这桑树不但枝繁叶茂,更不会过于矮小。

    可如今专业化桑园里的桑,则变了模样。首先,桑已很难称之为树了,说桑条更恰如其分。桑被栽植到地里后,从根部修剪,以促其尽量多生芽头,长成一簇。其次,桑的株距短窄,桑条长起来后,相互交织连成一片。

    再说回桑与蚕。桑似乎就是为蚕而生的,而蚕因为有了足够的桑,才凸显出了它的价值。

    人们通常把自己珍惜的东西称之为宝,蚕总被人亲昵地唤作蚕宝宝,而没有喊蚕虫的。蚕农会专门为蚕开辟一方天地——蚕室,这里要封闭、幽静、温暖,才宜于养蚕。

    蚕子孵化时,黑黑一点,俗称蚁蚕,其实它们比蚂蚁还小。采来的嫩桑叶,用剪子铰成细丝撒在小竹筐里,再用鹅毛轻轻地把蚁蚕扫到嫩桑丝上,次日一看,蚕差不多长到半个米粒大了,不出两天,就要将它们分到竹匾子上,随着蚕一天天长大,竹匾子越分越多,蚕室的空间越来越小,便要在蚕室内搭起一层层放竹匾子的架子。

    小小的蚕,食量却大得出奇。蚕食桑叶,沙沙如雨声,刚才还被碧绿的桑叶埋藏着的蚕,不一会儿,白白胖胖的身子便浮在竹匾子上了,桑叶已入腹中,有的已变成了蚕粪。起了四眠之后,蚕已到了五龄,此时也是蚕狂吃桑叶的时候,饱餐之后,便可以上栅吐丝了。蚕每眠一次,都会蜕去一次皮,不经历一番蜕变是无法迎来成长的。

    蚕上栅了,桑的任务也完成了,此时,桑农便用剪子或专用的短头镰刀,把桑条从底部(俗称桑疙瘩)剪掉,以促进桑重新吐芽发枝,静待下一季蚕的到来。

    陶渊明有“鸡鸣桑树颠”的诗句,可见桑与人的关系曾何等密切。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养蚕人难觅,乡野间的桑树也愈发难得一见了。

 

当前:B3(2020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