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红鼻头,戴着造型奇特的帽子、穿着色彩艳丽的小丑服,隔着玻璃,她和新冠肺炎患者互动着,她那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逗趣的表情引得玻璃后面一岁多的小患者咯咯直笑。她叫肖绪·奥菲尔,是以色列的“医疗小丑”,目前就职于特拉维夫的两家医院。
在以色列,“医疗小丑”是个严肃且专业的职业,作为替代医疗的一个分支,其旨在借助幽默的力量,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增强其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检查和治疗。疫情期间,他们也投身于抗疫一线。
肖绪从事“医疗小丑”工作已经17年了,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与各个年龄段的人互动。在疫情发生后,医院打电话希望她加入抗疫队伍协助医生治疗,她没有丝毫犹豫,立马投入工作。当被问及有没有害怕恐慌过,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说:“从来没有。我担心的是防疫措施下,如何与病患更好地互动,不能近距离接触对我的工作会是一个挑战,但从来没有害怕被感染。现在戴着口罩,与病人隔着玻璃,我们就寻求隔着玻璃游戏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心无旁骛,那时那刻,没有新冠病毒,没有疾病,就是游戏,就是陪着他们聊聊家长里短,陪着他们经历悲欢离合,然后享受那种心与心的贴合。17年了,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这份工作让别人快乐也让我快乐,我平均每两个小时都能大笑,这种大笑是发自肺腑的,没有任何伪装,如果是装的快乐,患者一定会感受到。”肖绪告诉笔者,“每当看到满面愁容、神色枯萎的病人在我的开导下变得神采飞扬,这种成就感不言而喻,简直太棒了。”
在别人的理解中,“医疗小丑”可能与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小丑无异,他们用夸张的表情,滑稽的肢体语言逗乐病人,但事实上,这些外在表现只是“医疗小丑”工作的一小部分,他们最主要功能还是心理慰藉,通过与病人互动来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然后“对症开导”,激发他们的求生欲,疗愈他们郁郁寡欢的心灵,让他们发自肺腑地大笑,从而缓解生理上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更像是心理医生。事实证明,心理的疏通对病患生理指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那个一岁多的小患者在进医院时呼吸急促,在他父亲怀里蔫巴巴的,但与我做了几天游戏后,我能明显感受到他情绪和身体的变化,之后只要看到身穿小丑服的我的同事们,他都会两眼放光,然后咯咯笑着将手、脚、鼻子贴在玻璃上与他们‘躲猫猫’,呼吸平缓了不少。身边的父亲也是一位新冠患者,看到儿子与我们快乐的互动,他也是打心眼里的开心。” 肖绪说。
要成为一位“医疗小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岗前不仅要学习心理学、护理、物理治疗等医学知识,还要学习戏剧表演、各国文化习俗与禁忌。全球首个医疗小丑专业于2006年在以色列海法大学开设,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学生报名学习。除了海法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以色列最大的医疗小丑协会——“梦想医生”也会在医疗小丑上岗前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内容与海法大学的专业课程有所相似。肖绪补充道:“除了这些专业知识,作为一个‘医疗小丑’,必须非常敏感,能感应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通俗来讲就是需要会读心术。任何互动都是现场自然发生的,绝不是预先刻意设计的,因为如果你一直在想我该怎么搞怪、该怎么开导,该做什么游戏,那么心理负担会很重,与患者互动就不会顺畅,只有你真的感同身受地与病人心灵相通,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抗疫一线,有很多故事让肖绪心生温暖,她动情地说:“虽然疫情期间我们只能戴着口罩,穿着隔离衣,隔着玻璃与患者互动,但心与心的沟通是不会因为这些防护装备而被隔离的,虽然我们不能触碰对方的身体,但我们能触碰对方的心。”
在肖绪·奥菲尔眼里,“医疗小丑”就像是彩色的滤镜,让黑白的病患世界因为有了他们而色彩斑斓,而这样的彩色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快乐与美好,更重要的是生发了生活的希望。“新冠病毒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挑战,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传递美好矢志不渝,很荣幸我能为抗击疫情奉献我的力量。” 肖绪·奥菲尔如是说。
(人民网 景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