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叶牧天,1944年生,浙江省青田市人,成都大皮影戏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致力于成都大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40余年里,他创作了多个优质的大皮影戏节目,十余次出国交流。退休后,他更是坚持传统老皮影的丰富创新和技艺传承,并走进社区、学校、军营等地展示成都大皮影戏。他曾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民间工艺(皮影)百家、天府著名民间艺术家、四川省一级民间剪纸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所创作的大皮影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奖项。


“你看,这都是我创作的大皮影。”5月13日,记者一走进叶牧天的家,便被十余件五彩缤纷、做工精美的大皮影吸引住了。在介绍这些大皮影时,叶牧天突然来了兴趣,拿起酷爱的大皮影灵活地舞动起来,原本“安静”的大皮影瞬间如同跳跃的精灵一般,灵动耀眼。“这是我创作的孔雀舞者,在它的肘部、腕部等部位添加了许多麻线连缀,这样表演时观众看起来才更有趣味……”提起大皮影,叶牧天总有说不完的话。

开启艺术之路
在叶牧天的记忆里,他与大皮影的缘分始于孩童时期。
孩童时期的叶牧天,常随父亲去茶铺看大皮影戏。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文娱生活比较匮乏。当看到《封神榜》《七侠五义》等洋画片里的故事人物在屏幕上“飞”了起来,幼小的叶牧天立马对大皮影戏起了兴趣,“就觉得既神秘又好看。”就这样,茶铺里妙趣横生的大皮影戏表演成了叶牧天孩童时期的精神文化大餐。大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在叶牧天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而后的20余年时间里,叶牧天更多的是观看大皮影戏表演。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叶牧天进入成都木偶皮影剧团工作,他才开始真正地接触成都大皮影,开启了与大皮影戏相伴的生涯,并结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位大皮影戏老师——陈继虞。
当时,成都木偶皮影剧团要出访欧洲,上级指定要带着大皮影去展览,可剧团里懂大皮影戏的人少之又少,许多大皮影都被压在箱底,有的缺“胳膊”,有的缺“脑袋”,剧团的人也不懂修补。为此,剧团领导请来成都皮影戏班“春乐图”的老艺人陈继虞指导大家修补大皮影。
陈继虞虽然懂皮影,会唱皮影戏,却也没有上手制作过皮影。“陈老师通过‘口传’教大家修补皮影。”叶牧天第一次修补就遇到了难题,“当时制作皮影的牛皮特别厚,需要用不同样式的凿刀在上面敲花纹,我们只好找铁匠给我们打出了凿刀,然后一边听老师‘口授’,一边敲花纹。”叶牧天回忆道,“敲花纹是个精细活儿,每个花纹之间的距离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要不然弄出来的皮影不好看。”为了全力修补皮影,叶牧天放弃了休息时间。在他与同伴紧张有序的努力下,一年后,剧团的皮影全部修补完成,顺利出访欧洲。“这一次也让我扎扎实实地上了一堂传统皮影的实践大课。”叶牧天说。为了深入学习大皮影,叶牧天还经常跑去四川大学博物馆参观陈列的大皮影,请教皮影戏专家江玉祥。
从“兴趣”到“守护”
在叶牧天的家中,随处都能感受到成都大皮影戏的元素。阳台方桌上放置着叶牧天尚未镂刻完成的大皮影——凤凰舞者,电视柜、餐桌上摆放着剪纸皮影的相框。说起与大皮影戏相伴的精彩故事时,叶牧天一下子站起来,快步走向一侧的大皮影成品,向记者舞动起来。这个已将成都大皮影戏视为生命的老人说:“那次修补大皮影只是让我对大皮影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想把它当作一份工作做好,但真正地想要将大皮影戏这项传统文化守护下去,还得从我去德国参展说起。”
1989年,叶牧天随中国民间工艺代表团赴德国参加文化年活动。活动期间,叶牧天参观了德国博物馆,他惊喜地发现,德国博物馆将中国大皮影陈列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让叶牧天记忆深刻的是,主办方还带他去当地的皮影爱好者家中参观。“当时我都震惊了,一走进这位皮影爱好者家里,就看到了满满当当的大皮影,大概有500余件中国大皮影,后来我得知,他特别喜欢中国大皮影,已经研究了六七十年,并且为了更好地揣摩皮影文化,他还自学汉语。”外国人对中国皮影的热爱深深地震撼了叶牧天,“我就想,外国人都能对中国文化耗费心血,我作为炎黄子孙,更要好好地守护大皮影戏。”
如何更好地守护大皮影戏?叶牧天认为,“要让其有所发展和创新。”为此,叶牧天在熟稔地掌握传统的大皮影戏制作、表演等后,开始进行大胆创新。
“我觉得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和操纵,另一个是表现题材。”叶牧天告诉记者,成都大皮影具有身形硕大、关节增多、花纹别致、造型写实的四大特点。为此,他在皮影整体设计上遵从四大特点,通过创新关节联动装置,让大皮影更灵动。“比如制作人物,普通的小皮影,人物的整个胳膊只有一两个联动装置,但是我在制作大皮影的时候,会增加更多的联动装置,这样表演起来就更逼真了。”为了让大皮影灵活生动,给予观众更美的视觉享受,每次制作大皮影时,叶牧天都会反复修改确认大皮影的关节尺寸长短,而后再用牛皮进行镂刻。
传统的大皮影戏大多表现传统剧目,但在叶牧天看来,大皮影戏应该更生活化和国际化。他在表演题材上勇于创新,创作了一系列体现现代生活和域外风情的皮影作品。《孔雀舞》《双人飞天》都是他创新的皮影作品。
“传承是我的使命”
2004年,叶牧天从成都木偶皮影剧团退休,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大皮影,表演大皮影戏。“退休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自己喜欢的皮影艺术。”叶牧天说,每天他都会花费六七个小时在大皮影上。
而叶牧天退休后创作的大皮影更具有时代意义,“比如这个舞者,我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把它的鼻梁镂刻得更立体一些。”叶牧天再次拿起一件大皮影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潜心钻研出精品。叶牧天创作的《回娘家》《糖画》等大皮影戏作品获得了多项荣誉,并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叶牧天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成都大皮影戏。因为他对大皮影戏的感情早已超脱了喜爱,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一方面,叶牧天付诸心血创作了体现成都民俗风情的大皮影戏,通过展示成都的城市风貌、百姓的市井生活,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成都大皮影戏。掏耳朵、打丁丁糖……这些成都的特色民俗在叶牧天的手中逐渐“活”了起来。另一方面,叶牧天努力招收学徒,“大皮影戏作为传统文化,是艺术瑰宝,能够代代传承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叶牧天激动地说。
但招收学徒的过程并不如意。传承古老的大皮影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老老实实地全面掌握制作、雕刻、涂色等手艺,再去学习操纵皮影,完全掌握这些至少需要一年,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许多学生感觉就是图个新鲜,待不了几天就回家了。”说起招学徒的困境,叶牧天重重地叹了口气。
招收学徒不成,那就背着全套的大皮影家当走进学校,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大皮影戏。每次进学校表演,叶牧天都会绞尽脑汁地琢磨:什么样的大皮影戏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慢慢地,许多学校都主动邀请叶牧天教学生做大皮影。而为了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大皮影戏,叶牧天将大皮影课程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并根据大皮影制作的难易程度开发了纸板大皮影课程和剪纸大皮影课程,还自编了教材。“上一次讲课是去年给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孩子们讲如何制作孙悟空,孩子们兴致都特别高,做好以后还争着要给我表演呢。”叶牧天脸上堆满了笑容。
如今,叶牧天也时常走进社区、军营展示成都大皮影。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每日坚持做大皮影的热情还是和往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