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乡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袁矛 李林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视察,强调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和全国一样,乡村振兴成为激荡在巴蜀大地上动人的旋律。在四川,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地落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建设。

    稻田里话“兴乡”

    在一些农村居民老旧的观念里,年轻人去城里闯荡似乎才是“有出息”。

    选择留在村里的黄鑫,是村里老人常嘀咕的对象,说他“年纪轻轻,没出息”。面对这样的“挖苦”,黄鑫并不在意。黄鑫的家乡——邛崃市冉义镇有着“贡米之乡”的美称,他的童年记忆似乎都与大片大片的稻田有关。或许也正是这样,黄鑫自小便对土地有着一份执着:喜欢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与从泥土里长出的作物为伴。“挺小的时候我就打定主意要守着这片土地了,大学也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黄鑫说。

    黄鑫是个行动力极强的人。大学时得知学校可以提供土地给学生耕种,他立刻写了申请,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自己实在搞不定的就找老师做技术指导。“要创业,技术是必要的嘛。既然已经有目标了,早点做准备总没错。特别是在学校种中药材那段时间,因为有老师免费做技术指导,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也给我以后大规模种植提高了成功率。”黄鑫机敏地眨了眨眼。

    2016年,读大二的黄鑫“野心勃勃”地回家注册了家庭农场,他利用自己中学时打暑假工、批发乳胶漆赚取的第一桶金,承包了30亩地,种植中药材和粮油作物。与传统的农户不同,黄鑫一开始就选择了机械化这条路,他买来无人机、插秧机等用于农田种植中。“机器插秧比起人来说,间隔会更均匀,这样每亩田能插的秧苗更多,而且速度非常快。另一个好处就是,相比雇佣人工,成本也会少很多。”黄鑫认真地解释道。但机械化的运用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用无人机洒农药时,黄鑫没有把握好风向和风速,把药误洒到隔壁田里,并为此赔了不少钱。之后,黄鑫再用无人机时,总会格外注意风向和风速的问题。现在,黄鑫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操作无人机了,忙完自家,他还会帮村里其他农户洒农药。

    如今,黄鑫承包的土地增加到了150亩,自己开办的农资店也扩大了规模,村里人再提起他,都会夸上一句“小伙子不错”,但这个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就此满足。“现在我们村返乡的年轻人还是不多,他们可能还是觉得种田就是体力活、苦活,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改变这个观点,回来一起振兴家乡。”黄鑫笑着说,这是他在获得2019年成都“十佳返乡农业创业大学生”荣誉后对自己许下的更长远的目标。
    民宿“点亮”乡村

    与人来人往的峨嵋山风景区相比,掩映在绿树间的峨眉山市黄湾镇曾经有些寂寥。出身黄湾镇的骆玉涵考上大学后,从这里走了出去,在成都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每天早晚骆玉涵都会坐着拥挤的公交车在城市中穿梭,从工作地到居住地,两点一线,枯燥又乏味。有一天,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骆玉涵想念起家乡的河流山川,想念起能肆意奔跑的青石路,想念起父母。“我可是在峨眉山长大的孩子。”骆玉涵说,峨眉山赋予了她自由的天性,也给予了她回家创业的资本,“现在不比当年了,交通早已四通八达,旅游市场的发展比从前更好,背靠AAAAA景区,我们黄湾镇一定能发展起来。” 说干就干,这名90后女孩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创业之旅。

    骆玉涵选择了民宿这条路,起因是大学时,她在成都住过的一家青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比起酒店,青旅的整体氛围多了人情味和热闹气。我做民宿,就是想把这里变成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驿站。”骆玉涵柔声说道。

    凭着政府安置的回迁房住房和门市,再租下邻居的2间房,2018年4月,骆玉涵满心欢喜地开始谋划民宿装修事宜。如何才能既不打破小镇民宿装修规定,又有独特的装修风格呢?这让骆玉涵有些犯难,“幸好有社区干部的帮忙,让我及时了解了装修规定,少走了弯路,节约了资金。”那年7月,骆玉涵的民宿“等风来”正式开业。

    虽然一开始不懂宣传,没有经验,但随着骆玉涵的不断摸索学习,民宿运营逐渐变得有模有样,而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许多客人都把她当成朋友,把“等风来”当成温暖的港湾。“北京来的小伙,把顶灯撞坏了,主动清理了碎掉的玻璃,退房时热心提醒服务员小心残留的玻璃渣;山东的客人教我们怎样推广和经营民宿,怎样吸引客人体验;内蒙古的小姑娘聊到他们当地的牛肉干,回家后便给我寄了一大箱……”谈起经营中的收获,骆玉涵如数家珍。

    现在,骆玉涵的“等风来”早已扩展成2栋楼14间房,看着变得越来越有活力的家乡,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多途径助乡村发展

    初夏时节,刚走进崇州市道明志成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稻田基地,便听见“突突突”的机械声。抬眼望去,十几名农民正开着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田里就竖起了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合作社负责人谢娇则在一旁帮助农民处理插秧时遇到的难题。

    今年32岁的谢娇是崇州市道明镇升平村人。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成都工作的机会返乡创业。“我回乡的初衷只有一个:带领乡亲们改变土地撂荒现状,让他们富起来。” 谢娇说。

    返乡的谢娇很快成立了崇州童桥家庭农场,在农场成立时,她立下制度:每年保证农户的保底收益,再根据利润给农户分红。谢娇不局限于传统种植观念,她大力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并经过一系列考察,使用“稻虾共作”模式。谢娇还不断探索,改变生产、管理理念,提倡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引进插秧机等,目前农场已实现80%机械化作业。为了促进销售,谢娇又注册了微店、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等。2016年,谢娇与居住在山岭地区的村民合计成立了崇州市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如今,谢娇在思考如何综合利用中药材,发展集观光旅游与康养为一体的林业综合体。

    在眉山市青神县,易莎、邵坤和籍家云3个“90后”“80后”青年也在奔走着,2017年他们三人合伙经营起电商平台,以售卖当地水果为主。“咱们县是‘碰柑之乡’,种植柑橘类的农户特别多,以前大多数都是收购商低价买走,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我们就想通过电商平台,能够直接面对买家,一个是销售范围更广了,少了一层一层的中间商步骤,老乡们赚的钱也更多了。”易莎说,目前,与他们合作的农户有100户左右,果子一箱一箱卖出时老乡们的笑容,让她深受感动,“一下子觉得创业中受的苦,都能扛过去了。”

    在积累了客户和口碑后,易莎三人的电商路做出了创新和调整,他们不再将目光限制于水果,“县里的其他特产、文化产品这些,我们也想推广出去。”易莎说。于是,他们开起了另一家网店,陆陆续续上架青神兰草、青神竹编等产品,借助积累的运营经验,新网店也都受到了极大关注。

    2019年初,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易莎三人还到乐山市马边县帮助当地做电子商务运营和培训相关内容。“我们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多大的抱负,可能最初就是觉得自己干更自由,看到了政府的扶持,但是越干我们越相信,小地方有大空间,我们这些小人物也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这条路上的助力者。”易莎说。

当前:2版(2020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