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展示公共文化和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馆藏的文物、展品、故事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有形载体。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虽然不能开门迎客,但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一些博物馆顺势而为地从实体走向“云端”,推出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在线展览,持续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其实,在线展览并不是疫情期间的新生事物,很多博物馆早早地就开辟了专门的网上参观通道,故宫博物院等大型知名博物馆更是早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博物馆抓住数字化这一“危中之机”,腾“云”驾“数”再上新空间,全国陆续推出了2000余个在线展览项目,仅春节期间的浏览量就超过了50亿人次,向公众展现了“云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展示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巨大进步,也为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实体博物馆相比,“云端”博物馆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观者不需要被局限于固定的开馆时间去参观,也不用长途奔波特意前往,通过手机、电脑等浏览终端,轻松一点就可以实现畅快游览,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在参观过程中,人们也不用面对拥挤的人潮和嘈杂的声音,还可以突破围栏、展柜的阻隔,更加深入、近距离地欣赏文物之美,感受历史文化之壮阔,这给观众带来了更轻松、更舒适的参观感受。
当然,在线展览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展览内容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对线下展览进行复制,对数字技术运用不足,缺少真实感和体验性。为此,博物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VR呈现、信息科技思维导入、机器人技术应用等现代科技的运用力度,不能仅满足于表面化的“云”形式,要深入挖掘“云”背后的真正优势。
从长远来看,“云端”博物馆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普惠性公共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小的传播空间,推动“云端”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让未成年人能够更加亲近博物馆、更好地接受历史文化熏陶,这对于推动现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更多的博物馆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让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