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民自治重要作用,在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引导农牧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农牧区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农牧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建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印发《海西州“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奠定基础;各县(市、工委)以婚丧办理和人情交往为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制定红白事参照标准指导意见、召开工作会议、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目标考核等形式和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一村一策”,各村社及时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有威望的乡贤组成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不同陋习,以村民民主协商和大家普遍认同的方式,把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桌数等要求转化为简洁易懂、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条目。
强宣传 营造浓厚氛围
坚持正面宣传,全州各级各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版、互动访谈等形式,充分报道各地农村牧区推动移风易俗的典型事迹和鲜活经验,引导农牧民群众分清好坏对错、善恶美丑;各县(市、工委)以“县上网络+线下入户”的形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各村社充分发挥农牧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通过开展评议、专题座谈会、道德讲堂等形式,深入开展身边人说身边事等宣讲活动,明确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不断提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着力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文明风尚。
重引领 培育主流价值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通过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婚庆、殡葬服务体系。引导群众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各村社“三委”班子成员带头落实村规民约,主动填写婚丧嫁娶事宜登记备案表,主动让红白理事参与到自家婚丧事中,切实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社情民意的建言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进一步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通过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家庭等活动,培育了一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典型,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强基础 提升文明素养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移风易俗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以良好的人居环境滋养文明新风。同时,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结合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社团、文化示范户、农村牧区文化能人、基层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开展“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品牌活动。开展读书征文、书画展、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形成正确婚丧观。积极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通过送图书、送文艺、送电影进村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