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界蜀亘巴山,入境盘龙小终南,2月27日,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镇巴县,迎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镇巴正式退出全省贫困县序列。
这是历史的答卷!五年间,55445名贫困户脱贫,12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4.11%降至0.82%,镇巴以苦干实干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镇巴属革命老区,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县内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核心县、陕西省深度贫困县。
消除绝对贫困,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是镇巴几辈人最迫切的愿望。
“坚决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县委、县政府对29万镇巴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有令必行!全县干群同心协力、尽锐出战,县级领导挂帅上阵,下沉一线;建立起脱贫办、扶贫办、移民办、金融办“四驾马车”和“十个脱贫工作推进组”工作机构;健全“指挥部管总、镇办主战、包联县级领导主责、驻村工作队主抓”的四级攻坚工作体系。
全县上下紧扣“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主线,用全面刚性党建实现县域脱贫攻坚对象全覆盖。选出2800多名综合素质高、敢啃硬骨头的党员,组建201支“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引领万名党员冲锋在前,团结干部群众攻城拔寨。统筹198个包联单位对口帮扶129个贫困村,组建129个驻村工作队,选派129名第一书记和295名驻村工作队员,整合830名干部到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在脱贫攻坚一线战风雪、斗酷暑,形成了聚薪取火、促火成团的攻坚局面,为全县攻克深度贫困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盘活本土资源优势 构建“4+X”产业体系
镇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但境内山势陡峭、低洼不平,长期以来,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立足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和传统产业,镇巴科学构建以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为主,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辅的“4+X”产业发展体系,将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产业扶持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中,并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鼓励12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产业“百花齐放”。坚持长中短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三个全覆盖”,不断健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专家服务团和技术培训宣讲团,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土地、资金、劳务、技术“无物不股”,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多。
千方百计保障民生 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脱贫攻坚不仅是点对点的贫困户帮扶,更要大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镇巴聚焦路、房、水等脱贫退出硬指标,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360个,完成投资16.3亿元,369个安全饮水项目全面建成,106个道路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全县181个行政村道路通畅率、电力入户率、安全饮水达标率均为100%。实施“六六八”深度贫困攻坚工程,累计向10个深度贫困村投资2.25亿元,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65个,配套产业、公共服务、村容村貌等全部达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幸福感大幅提升。
智志双扶提振精神 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近年来,镇巴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开展以“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守诚实诚信、做好人好事”为内容的“传树守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挖掘提炼传世家规家训100余条,订立完善村规乡约160余例,打造家风家训馆16个、乡风文明街54条、文化墙1.6万平方米,设置善行义举榜、文化墙8000平方米,评选“脱贫之星”“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1500余名(个),开展“讲述身边好人故事”“我的扶(脱)贫故事”比赛活动,并印发脱贫攻坚宣传画册2.2万余份,制作脱贫攻坚宣传展板32面,设立大型公益广告牌48面,通过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
展望未来,29万镇巴儿女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用奋斗实干绘就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五个镇巴”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