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里的“医者仁心”
——记宣汉县土黄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王清周
田才勇 昌夫

    在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这片位于巴山大峡谷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医生:他一直扎根基层,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他以扎实的临床理论功底、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了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受到业内人士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就是土黄中心卫生院的副院长——王清周。

    责 任

    扎根大山坚守多年

    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王清周婉言谢绝了省、市、县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感到惊讶,为什么要留在大山深处里过着艰苦的生活呢?但是他在这里一留便留到了现在。当人们问他图啥?他淡淡一笑,回答道:“我从小生长在山里,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跟这里的山、水、人有了深厚的感情。当我有了一定的能力时,也有了责任心,想为这里百姓的身体健康而坚守在这片热土上。”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王清周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临床一线,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平均每月参加临床工作24天以上,全年工作时间在340天以上,年门诊人次达4000余人次,住院病人超300余人。

    王清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看诊经验,找他看病的病人也络绎不绝。他始终视病人为亲人,耐心倾听、细心诊察、亲切交谈,常常换位思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王清周认为,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时时刻刻为患者的利益着想。他坚持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患者的需要中寻找自己的价值。科室有时会遇到一些孤寡老人和贫困患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会组织科室人员为他们捐款捐物。遇到疑难病症,他经常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请上级医院会诊,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疾苦。

    担 当

    走在救治病人第一线

    在平常工作中,王清周时常需要深入偏远地区救治病人,他不畏艰难,一心只希望病人能够康复。

    2017年的一天,王清周收治了一名在深夜突然心跳骤停的患者。他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抢救,抢救持续了半个小时。在场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他说,这个病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定不能倒下去。经过近40分钟的奋力抢救,病人终于被抢救成功,但王清周已经累瘫在一旁,在场的护士为他输了液才逐渐好转。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清周担任了医院疫情防控组的副组长,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工作。从除夕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医院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整整三个月未回过家。他协助政府摸排疫区返乡人员情况并安排人员监测体温,设置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他同时还担任片区医疗专家组副组长,对所有的发热病人进行会诊,给出初步诊断意见。2月中旬的一天深夜,白马镇出现了一名湖北返乡的发热咳嗽患者。接到白马镇卫生院报告后,王清周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排查。由于车辆无法达到目的地,王清周步行5公里到达患者的家中,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查体,并将其护送到医院进行严密隔离观察治疗并上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回到单位,已是凌晨3点多钟。在防疫期间,王清周还常常在深夜参与发热患者会诊,确定隔离治疗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辖区疫情的扩散态势。

    专 业

    言传身教培养人才

    王清周的教学能力也很强,经常开展院内学术讲座,组织年轻医师常年开展互帮互学等促进活动。他工作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对年轻医生进行指导,近年来,带教实习生10余人次,为社会和本单位后继人才培养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临床实践中,王清周还善于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课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经验总结。他撰写了多篇学术文章,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发表的《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00例临床研究》和在《医药卫生》期刊发表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理选择分析》,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当前:B3(2020年06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