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如约而至,天气渐入炎热模式。此时,在乡下老家小住几日,发现在电风扇、空调不断进入乡下百姓家的今天,乡下老家仍有一些人对麦秆扇情有独钟,手中不时轻摇麦秆扇,那微微凉风从手中而生,吹拂到身上,顿觉烦暑骤减,心神为之凉爽。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乡下老家的耕地大都种植冬小麦,每当翌年麦子收获时,那麦秆便成了编织麦秆扇的好材料。那时,不少人家趁着晴天将麦秆收拾干净,经太阳晾晒之后,便可直接将其用于编织麦秆扇。编织麦秆扇的技术含量不算高,但要编织出一把美观的麦秆扇也并不容易。当然,美观的麦秆扇大都出自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之手。在这方面,我母亲在村里也可称得上有一技之长,她凭借其灵巧的手,能编织出漂亮美观的麦秆扇,这些出自我母亲之手的麦秆扇除了满足家里人使用之外,还时常赠送给亲朋好友,可谓一把小小麦秆扇,一世长长亲友情。
麦秆扇的编织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即事先选好干净的麦秆,采用五股辫的编织方式,编织成宽约3厘米左右、长度数米长的带子,然后将这长长的带子,以一端为圆心点,从内向外一圈又一圈盘绕成直径25厘米左右的扇面,内圈的边与外圈的边之间用粗线缝在一起,并在扇面最外一圈的边上缝上布条,以防上扇边受到磨损。编好的圆形麦秆扇面,再装上竹制的扇柄,一把麦秆扇也就大功告成了。当然,有的家庭主妇喜欢拿一些布料尤其是花布,用剪刀将其剪成各种图案,再用针线将这些图案固定在扇面上,使原本平淡的扇面增添些许色彩,令人爱不释手。
在以前乡村几乎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之类的时代,夏天乡村百姓取凉离不开扇子,其中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麦秆扇功不可没。记得,炎夏夜幕降临时,我的父母习惯拿起麦秆扇,对家中床上蚊帐中的蚊子进行驱赶,直到蚊帐中没发现蚊子了,再放下蚊帐“门”,好让家人睡觉时免遭蚊子叮咬;小时候睡觉之时,父母往往陪在家里孩子身边,手里不时轻轻摇着麦秆扇,给孩子带来丝丝的凉风,孩子们因此很快入眠。对此,我至今难忘父母为了孩子轻摇麦秆扇的温馨时光;夏夜,月色如水,劳作了一天的父母,在自家的庭院中摆上竹凉椅或竹凉床,以此避暑纳凉,放松一下自己。此时,家中的麦秆扇派上了大用场,一家人手持麦秆扇,一边驱赶身边的蚊子,一边摇来习习凉风,怡然自得;夏天夜晚,要是村里放露天电影,人们去看电影时,除了带上凳子用于坐着观看电影之外,还往往带上一把麦秆扇,用于取凉。那个时候,人们边看露天电影,边轻摇扇子取凉,成了当时夏天晚上乡村一道难得的风景;夏天晚上的村头巷尾,人们手持麦秆扇,纵古论今,谈天说地,谈笑间更显手持扇子的温雅。
夏天时节,乡村房前屋后种植的冬瓜、南瓜、丝瓜等瓜类藤蔓生长正旺,不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每当夜晚,萤火虫便出来凑热闹,在藤蔓之间穿梭,不时闪着亮光,这可乐了孩子们。于是,孩子们手里拿着麦秆扇,在夜幕下兴奋地追逐着萤火虫,其乐融融,颇有一番杜牧笔下的“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意境。小时候,我对此就特别感兴趣,乐此不疲。这不,晚上我在老家庭院前后的瓜棚上看到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时,便赶紧朝着萤火虫挥几下麦秆扇,那萤火虫说不定就落在我的手掌之中。一旦捉住了萤火虫,就将其装在透明的玻璃瓶中,然后拿到房间里挂在蚊帐上,此时,躺在床上的我,伴随那萤火虫的光亮进入梦乡,至今想来,也别有一番童趣。
麦秆扇,带给人们的不止是舒心的凉风,还有那温情雅趣、乡村记忆。虽然麦秆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我对麦秆扇的钟情却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