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遗产褪去锈迹、亮出秀色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7年,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等11处工业遗产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工业遗产(试点);2018年,国营738厂、北京卫星制造厂、山海关桥梁厂等42处工业遗产成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19年,北京珐琅厂、“刘伯承工厂”旧址、营口造纸厂、上海造币厂等49处工业遗产成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此外,部分省市也开展了省级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一些典型经验不断涌现,重视工业遗产的氛围正在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介绍,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在关注工业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发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老厂房、旧船坞、废弃机械等虽然没有了实用功能,但它们沉淀着城市历史,镌刻着岁月印迹,更承载着老一辈产业工人难以割舍的记忆。很多工业遗产都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浴火重生”,成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园、艺术区等,再次焕发生机,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承载“高光”记忆

    留住工业文明发展印迹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制造业)正在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国各地有许多老工业城市,由于产业变迁等因素,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厂、矿区等。如何处理这些工业遗产,一度成为不少老工业城市的难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智慧。在众多的方法策略中,将工业遗产和工业建筑改造成工业遗址性博物馆,被视为一种有效途径。对此,辽宁沈阳铁西区就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沈阳铁西区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近被评选为“沈阳新十景”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就位于这里。据了解,该馆所在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在1956年被正式定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铸造企业。2007年4月,该厂升级改造搬迁,铁西区委、区政府经反复论证,决定把铸造厂的一车间改造成铸造博物馆。在保留原厂的混砂、落砂、排砂、抛丸等系统,保留冲天炉、10吨天吊及运输轨道、举架高达30米的厂房基础上,营造工人生产场景,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原貌。

    经过不断改扩建,这座集中展现东北老工业区工业文脉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于2013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藏工业藏品18600余件,其中被国家定级的三级文物154件、一般文物165件。通过展示大型工业厂房遗址、记录时代精神的机器设备和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工业发展历史,中国工业博物馆将工业历史进程中的文明与进步呈现给了游客。

    此外,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浓缩了山城工业发展的百年风华;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的柳州工业博物馆,见证了柳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开辟有航空科技与历史综合展馆、城市候机厅、模拟飞行厅、航空主题餐厅等功能区的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让民众“看得到航空、听得到航空、摸得到航空、甚至吃得到航空”……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指出的:“对很多城市来说,藏有历史故事、凸显本地特色的工业遗存就是最好资源,将在塑造城市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当昔日繁华褪去,那些承载着一段时代“高光”记忆的工业遗产不该被淡忘甚至遗弃,而应以新的形式在城市空间中重焕生机。

    活化利用

    助力工业遗产“华丽转身”

    如果说改建博物馆是为了留住城市记忆,那么要让工业遗产再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还要通过活化利用,将文化、艺术、商业、展览、演艺、教育等多种元素及业态融入其中,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对此,不少城市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出现了一批叫得响的项目:周末,去北京798体验一次艺术展,去成都东郊记忆观看一场音乐演出,去青岛啤酒厂了解啤酒的生产工艺……如今,“打卡”城市网红工业遗产,早已成为不少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其实,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就是由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区空置厂房改建而成。在改建中,798充分利用了原有厂房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并加以修饰,将其改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空间,集成了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多种形态,将工业厂房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发展至今,798艺术区已经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与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钟栎娜认为,798艺术区是城市工业遗产“华丽转身”,将艺术价值重构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典型案例。

    “华丽转身”的工业遗产之所以备受追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老厂房承载着历史和不同年代人们的情感记忆。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不仅在于改造后,文化、艺术等元素所带来的商业和观光效益,也在于与身处这座城市的大众建立起的情感联系。

    近一段时间,拥有97年历史的上海制皂厂升级为了体验中心。复古与时尚在这里交汇,而诞生于此的蜂花檀香皂等产品,更承载着老一代市民的青春记忆。“皂梦空间”场馆内,镶满各种肥皂模型的肥皂墙、变身艺术装置的反应池、以圆形管道连接的馆内空间,都向人们传递着制皂厂的点滴印迹。制皂厂的生产车间里的次氯酸钠池和生物转盘池等空间还被改造成“白七咖啡厅”(名字由皂字拆分而来),出售肥皂造型的蛋糕。作为新晋网红“打卡”点的“皂梦空间”出现在了不少市民的朋友圈中,引发了一波怀旧热潮。

    打造“生活秀带”

    让工业遗产融入市民生活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以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让改造后的工业遗产真正地融入市民生活。

    工业遗产改建,说到底是为城市、为市民服务,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指出,老厂房改建,需要考虑“在地性”,每一栋房子都有其存在的场所,不仅要针对工业遗址本身进行改造,还要将周边的环境共同提升。

    昔日的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占据了江边40米宽100多米长地带且已废弃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外形方方正正,带形高窗、瓷砖贴面,不但在视觉上阻断了城市与滨江的联系,也阻断了这个区域规划新增道路的通行。章明团队在项目改造设计过程中,并非只聚焦仓库本身,而是考虑到长达5.5公里的杨浦滨江整体的情况——采用削减的方式,将仓库的体量中心掏空并设置了双螺旋的景观盘梯,整个双螺旋楼梯通过清晰可读的建构方式,形成框架体系中竖向的漫游线索,连接五层各自向南北两头悬挑、伸出8米的环形游廊,城市、江岸、游人、航船、水浪、风雨、晨昏都被组织到了景观体系之中。

    改造后的仓库脱胎换骨成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绿之丘,在设计上通过垂直划分道路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置立体绿化等手段,打通了城市与滨江的阻隔,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穿梭和漫步。

    在北京,前身为燃气用具厂厂房的朝阳规划艺术馆,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社区营造、公共服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数字化智慧展馆模式,打造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的会客厅。

    曾有专家指出,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等也未必不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政府的财政能力,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因地制宜。

    “工业遗产是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区域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星说。工业遗产不仅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新时代的工业遗产不仅应成为展示工业文明的窗口、激发创意灵感的舞台,还应接续城市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新地标。

    (本版编辑综合)

 

当前:A4(2020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