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抓好全国试点建设为契机,努力在“四个坚持”上大胆探索实践,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活力、可持续。
坚持靶向施策,先行先试深入推进
2018年以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全市发展大局,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以点带面、强力推进。一是注重规划设计。市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上级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试点工作。印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制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标准》等规范文件,先后召开文明委会议、推进会、现场会等8次会议进行部署。二是坚持全域推进。在抓好4个全国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在其它县区选择了120个不同禀赋、基础较好、辐射面宽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示范点,研究探索建设路径,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目前,全市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75个、实践站895个、实践点515个。三是强化督促指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导组,开展“季调度”和“月拉练”,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培训会22期。
坚持统筹协同,用好用活资源力量
绵阳立足文明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对现有资源和力量进行统筹,优化配置、共享使用。一是盘活资源。依托基层文化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设施,汇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乡镇卫生院、法律工作站等服务机构,搭建以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为基本的“5+N”服务平台。二是整合力量。挂牌成立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组建各类人才聚合、专兼结合的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完善了招募注册、点单派单、激励嘉许等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发展由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文人、先进模范、大学生志愿者、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1661支。三是用好网络。将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融通联通,运用好“两微一端”、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
坚持铸魂立德,把稳把牢思想引领
绵阳市着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积极创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和载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自觉性。一是宣传宣讲理论政策。组织讲师团、宣传队、驻村工作组等宣讲宣传队伍1100余支,通过“农民夜校”“微党课”“百姓故事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文明等主题宣传活动4000余场次,覆盖党员群众35万余人。二是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瞻仰革命先烈、播放主题电影、讲述革命故事,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入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建立了道德评议堂、家族评议会、善行义举榜400余个,评议推选“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三是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修订完善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十大行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公筷公勺分餐制”“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公益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坚持面向基层,真情真意服务群众
为民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功能。绵阳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服务人民与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充分结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关心关爱困难群众。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通过集中服务、站点服务、结对服务、点单配送服务等形式,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夕阳更红”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产业扶持、感恩教育等“志”“智”双扶,游仙区“红色货郎”“心之桥”等志愿组织长期坚持为辖区困难群众开展“五送一帮”。二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利用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等节日,开展民族特色浓郁、时代特点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节日文化活动310余场,惠及群众120余万人次。三是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动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普法宣讲骨干3.6万余人,送法到乡镇村社、农户院坝、田间地头,开展“春雷行动”“法在身边”、法律咨询、法律维权、民事调解等文明实践活动。民法典颁布后,各地及时通过专题讲座、以案说法、文艺作品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让群众听得懂、有收获、反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