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写作,经常有“豆腐块”见于报端。有朋友就问我:“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呢?”其实,我最喜欢的一篇作品,是写给儿子的。
这篇长长的文字,记录了儿子从小到大的生活琐事,如今已经有将近40万字。乍一看来,宛若一篇冗长的流水账,但我每每读来,都觉得这些文字仿佛尘封在岁月中的珍珠,突然被打开了遮盖,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内心也突然柔软无比。
儿子天生淘气,大大的眼睛,可爱极了。在我月子里时,看到一个如此白嫩可爱的胖儿子在我面前,淘气地挥舞着小手、小脚,我就萌发了这个想法——记录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一路陪伴的时光,就如此幸福地拉开了帷幕。爱人在儿子小时候一直在部队工作,聚少离多,儿子只记得爸爸是穿绿军装的人。每到大街上,只要看到有人穿着军装,儿子都会开心地大叫:“爸爸,爸爸。”但是,等爸爸真的回来时,儿子却躲在我身后,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人”,如果那个“陌生人”再有进一步的亲密举动,儿子则会哇哇大哭。
儿子的童年就像那首《童年》一般,过得无忧无虑,每天“嘎嘎”的笑声,在楼上楼下回响。等到孩子上学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稳定,上课也容易走神,为此我特别焦虑。和老师交流时,老师说:“教育是慢艺术,孩子也不是速成的。所以我们不用每天为孩子焦虑万分,只需要做好每天的每一件事,静静等待和享受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慢慢的,我发现儿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一篇儿子写的《八只气球》格外有趣:“八只气球都没有卖掉,在一天下午一起合伙逃跑。气球带着线飞向天空,开始了它们的自由行动。一只飞向沙漠里——砰!一只飞向菜刀上——砰!一只和刺猬聊天——砰!一只挤上公交车——砰!一只想烤火——砰!一只碰到飞机——砰!一只和小朋友跳绳——砰!一只哪也不去,慢慢扁下来——哧!没有人买的八只气球,无论高飞还是四处漂流,就算粉身碎骨,也是它们的自由!”
旅行的时光,我喜欢拉着儿子的手,一起走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儿子自然只会关注于美食,每次吃到好吃的东西,总会眼睛放光。待玩累了回到酒店时,也会像模像样地写点儿东西,只言片语,但都是孩子的角度,看起来格外有趣。
儿子慢慢地长大,开始进入初中,成绩依然是我忧虑的。好在,到了初三下学期,他似乎突然有些“醍醐灌顶”,开始奋发图强,考上了一所寄宿制的重点中学。到了高中,儿子开始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一边心疼着儿子,一边又努力地鼓励他,帮他一起克服困难。那一段时光,我似乎有了手机“幻听症”,总感觉手机在响。每次儿子打电话向我哭诉时,我也会流眼泪。好在,儿子渐渐地适应了。
去学校送他时,看着儿子的背影慢慢地在我眼中消失,我想,儿子注定会长大,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一路记录下来的所有的点滴,所有给他写过的信,我们一起经历的或喜或忧的大小事,都将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回忆。
如果问我,哪一篇作品我最满意,我想,儿子是我最伟大的作品;而写给儿子的文字,也是我最宝贵的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