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浸透家国情
钱声广

    读古诗,我更喜欢读浸透家国情的诗句。那些诗句有对山河破碎的悲戚,有对乱世百姓的悲悯,有捐躯赴国难的担当与奋起,它们或承载了诗人胸中沉郁的苦痛,或奔涌着激越、雄浑和磅礴的报国志气,读之,思绪不禁随着诗句翻腾不已。

    前几天,朋友相约去成都浣花溪公园游玩,说是园内新添了一组古诗碑林,很有诗意韵味。我们漫步在浣花溪畔,但见高楠绿桂,青松红蕖,清碧的溪流润得花草葱郁、林木茂盛,当年杜甫茅屋的周边,如今更是高楼林立、繁花似锦,使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正是此诗,让忧念天下苍生之情升华为家国情,从而拨动了时代的脉搏。

    杜甫的一生多在穷愁潦倒、颠沛流离中度过,为躲避安史之乱,他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搭建了几间茅屋居住。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人目睹怒号的狂风卷走屋顶的茅草后发出的呐喊。他在诗中感叹自身处境的同时,还由己及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境界令人高山仰止。

    陆游也曾客居成都,虽居住时间不长,却留下了传诵至今的《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病中仍不忘以诗明志,自警自励,为国忧心。陆游一生留下的近万首诗作中,有一半是抒写家国情怀的。特别是他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读来仍撼动人心。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时有更迭,国难纷杂乱离,诗人的风骨往往凸显于这些特殊时期之中。时光虽然已经走远,但那些浸透家国情的诗心与人们的脉搏一起跳动着,那些寄托在诗句中的家国情怀,仍然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我曾经站在虎门炮台上,远望珠江的出海口,眼前闪现的是当年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面对列强侵犯,面对鸦片危害,林则徐上奏朝廷主张严禁鸦片,他指出,“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离京前,林则徐去探望老师时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话语间大有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他在禁烟事业遭遇打击、被遣戍伊犁前所作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精神。真如友人所言:“这些诗,世代研读,‘长钙’。”

    《说文解字》云:“诗,志也。”展开中国古诗的浩瀚长卷,视家国为一体、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铁骨诗心如群星闪耀。如今,千千万万与诗人们拥有同样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正凝聚起强大的斗志,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3版(2020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