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天学也没上过,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给我们做儿女的立下了很多规矩:桌子上吃饭,夹菜看准了再伸筷子,不要挑来捡去;走路姿势要端正,头要抬,胸要挺;客人上门,先让座再倒茶,吃饭让客人先,替客人盛饭;别人说话别插嘴等等。这些规矩都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习惯,融入我们的血液,直到我们成家立业,妈妈立下的一条条规矩仍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妈妈虽然没念过书,又生活在闭塞贫穷的山湾里,却有种近似文人的骨气,为了让我们也成为有骨气的人,妈妈给我们立下了不少规矩:别人的东西再好,不可以讨要;肚子再饿,绝不可以偷、抢;衣服可以破旧,但必须干净;挺着胸膛做人,要大不怕小不欺……“连骨气都没了,活着不如一条狗。”这是妈妈的训诫。
贫寒之家倍加勤俭惜物,一粒饭掉在桌子上,必须捡起来吃掉;但与此同时,不义之财却绝不可取,捡到的钱物必须归还失主。从小到大,妈妈立下的规矩,让我们学会珍惜,也学会视而不见。
那时,家中偶尔杀只鸡改善伙食,妈妈连汤带肉地盛上满满一碗先敬老人,剩余的分给我们几个孩子,她自己只啃点骨头肉渣。尊老爱幼的道理,妈妈讲不出,却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我们领悟到的。长辈说的话,即使不对,也别急着反驳,先听,再事后解释;同辈同龄人之间勿争勿抢,要凡事谦让。就连往灶洞里添柴的时候,妈妈也会随口说出一句“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引导我们做人做事。
在我们几个儿女为人父母后,也自觉不自觉地传承着妈妈立下的规矩,从细枝末节处引导教育下一代。
平时,我从不轻易教训儿子,但如果不诚实、贪小便宜或随意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且不思悔改,绝对免不了一顿教训。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必须分成三份,一家三口一同享用。有好吃的菜端上桌,做饭的父母不动筷,绝不允许他抢先。从懵懂到半懂再到习惯成自然,儿子身上渐渐有了诚实、正直和谦让懂礼的好品行。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身为少先队中队长的儿子要通过演讲竞选大队长,希望从事写作的我帮他代笔。他原本信心满满,觉得有了我的帮助,这次竞选势在必得,却没想到我不顾妻子的劝说,当即拒绝了,坚持只提修改意见,让他独立完成。儿子虽有些抱怨,但还是遵照我的意思,自行撰稿修改,经过数天的精心准备,儿子的演讲很成功,也最终当选。我祝贺他的同时告诉他,人生路上,无论输赢都不能失了骨气,如果当初由我代笔,即便成功,也不光彩。类似的经历和体悟,让儿子更加坚信,比一时输赢更重要是人品。
闲时,当我和儿子聊起当年妈妈立下的老规矩时,儿子钦佩不已。我那倔强的妈妈从不向贫寒低头,但对人却善良谦和,乡亲们没人不说个好字,路过我家都要进来坐坐,其乐融融地聊上一阵。如今,妈妈安眠于九泉之下,妈妈立下的规矩却仍在延续,成为我们的家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