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作品书写国民气质激扬大国精神
郑宇飞

    近日,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金城战役的电影《金刚川》提档上映,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舍生忘死的钢铁战士,激荡起观众心中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纵观“十月档”,《夺冠》《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等作品持续掀起观影高潮,都收获了不俗口碑和喜人票房。而近年来,类似这样聚焦家国巨变、矢志奋斗的文艺作品更是集中涌现,成为引人瞩目的创作潮流。

    “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也是历史的回响。”一部作品的成功,纵然可以归因于演员演技的在线、叙事手法的提升,但更在于其呈现了时代的发展风貌、对接了民众的现实情感。所谓“文以载道”,从重大题材中见证社会发展也好,从市井小事里折射人性之美也罢,文艺作品归根结底要反映的都是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

    今天的中国,发展奇迹举世瞩目,人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与日俱增。建设路上的勇毅前行,灾难当前的使命担当,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丰富着国人对家国的体认,也升腾着浓烈的爱国之情。特别是随着更多国人走出国门,亲身对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更能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和审视世界。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中国人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也更能读懂这个古老民族矢志复兴的伟大梦想。对爱国精神的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从来就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对这些主流价值的真切认同,其实就蕴含在线上线下各平台上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中,蕴含在对英雄先烈的纪念缅怀中,蕴含在诸多影视作品的口碑和票房中。

    有人在观影《金刚川》后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战”。大屏幕上,我们感受到的是70年前的悲壮,屏幕之外,我们激扬起的是对今日中国的高度自信。那些上下求索、绝境重生、风雷激荡的动人故事,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与国的热忱和情感,都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更是文艺创作最大的背景、最好的环境。不可否认,过往一些文艺作品,或是在细节上捉襟见肘,或是在立意上单薄庸俗,或是在表达上刻意拔高,不受欢迎并不奇怪。我们乐见这样的创作困境正在被突破、过时的创作模式正在被淘汰,也期待更多优秀作品来记录时代、承载人心。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现在的中国人不仅“组织起来了”,更在精神上挺立起来、凝聚在了一起。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也是文艺创造最好的时代。对人民、对时代心怀敬意,对国家发展建设饱含热情,对人性之美深刻感悟,怀抱着这样的初心去探索真实的历史,关注脚下的土地,书写火热的生活,才能让作品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金刚川》中的这句旁白让许多观众泪目。70年过去,中国早已通过了那座桥,更在搭建更多的桥。饱含深情地讲好中国故事,激扬精神、感召奋斗,文艺创作方不负时代。

 

当前:A4(2020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