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全力推动 蒲子大地硕果累累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掠影
芦蕊

 

    荣誉榜

    蒲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首批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

 

    “新时代,新发展,中国梦,价值观,传文明,聚民心,树新风,落实践,建队伍,修制度,配场所,合资源,列计划,重开展,献爱心,推志愿……”8月31日清晨,在山西省临汾市蒲县薛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71岁的闫有来老人带领孩子们唱着薛关镇自编自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字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风尚。

    2019年,蒲县被山西省委确定为首批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蒲县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要求,围绕“13456”总体工作思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即“聚力文明实践、打造厚德蒲县”一条主线,坚持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三大理念,实现更好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四大目标,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实施传思想、践理论,传政策、践富路,传道德、践品行,传文化、践新风,传法律、践法治,传科技、践兴业六大举措。

    “党建+阵地”

    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

    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于2019年10月成立了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此基础上,创新增设78个县直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1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岗,构建起了中心、所、站、示范点、实践岗“五级阵地”,全部实现有固定场所、有稳定队伍、有统一标识、有活动项目、有服务对象的“五有”标准。推行党建引领“十个起来”,即阵地“建”起来、喇叭“响”起来、党味“浓”起来、管理“严”起来、书记“强”起来、党员“带”起来、活动“搞”起来、关爱“实”起来、村风“好”起来、百姓“富”起来,努力把各级阵地建设成为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便民服务的文明实践“综合体”。

    同时,组建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架构为“1+21+N”,“1”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21”就是9个乡镇党委、1个社区管委会党委、11个系统党委及非公和社会组织工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N”即组建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中心场所可概括为“一室、一队、一平台、十阵地(一剧场、三馆六厅,总面积达5600平方米,达到了场所齐、组织齐、队伍齐、制度齐、功能齐的五齐标准)”。目前,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8969名,占全县总人口11万人的17%。

    “平台+资源”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喜欢唱歌,敲锣打鼓,以前没有人组织,也没有场地,现在,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看病有保障,空闲的时候大家还可以一起唱歌,跳舞,很开心……”闫有来脸上难掩心中愉悦。薛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形成了“政策宣传有人讲、道德模范有人夸、贫困救助有人帮、群众娱乐有人演、传统节日有人庆”的生动局面。

    薛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只是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蒲县着力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盘活县域各类资源,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通理论“直通车”: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党校、红色教育基地、道德大讲堂等资源,108名志愿者累计宣讲210场,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送去教育“金帮手”:整合中小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心理辅导站等资源,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奏响文化“欢乐颂”:整合各类文艺协会、乡镇文化站、电影院、蒲剧团等资源,组建400余人的文艺服务团体,累计送戏下乡261场、送电影下乡1000场,实现文化下乡全覆盖;提供科普“营养餐”:整合科技示范基地、科普E站、农家书屋等资源,依托名师名医名匠工作室、李德发院士工作站,1000余名科普志愿者深入群众,免费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加油;当好健康“守门人”:整合体育场馆、农村健身广场、医疗集团等资源,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免费义诊服务、健康扶贫双签约等活动,以全民健康托举全面小康。

    “党员+群众”

    志愿服务精准接地气

    蒲县把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抓手,成立县级总队,下设21支分队,汇聚起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硬核”力量。把志愿服务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党员旗帜标杆形象的生动载体,9个乡镇、1个社区管委会、67个行政村、4个社区的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打主力、当先锋;100余个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志愿服务队,每一个岗位都是志愿服务岗,每一名党员都是志愿者。引导县、乡、村三级道德银行“星级农户”和核桃管护员、护林员、保洁员、巡河员、交通劝导员、地震“三网一员”等各类农村公益岗位工作人员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三零”单位创建等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共建共治共享,凝聚起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组建志愿者联合会、志愿服务微信群,开通“文明实践在蒲县”公众号,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建议,及时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安排,实现群众“点菜”与志愿服务“上菜”精准对接,确保志愿服务接地气、有实效、顺民心。

    五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引领,在依托共享社区“一站六室”功能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在站内精心设置了爱心驿站、爱心超市+道德银行、文体活动室、文体排练厅、心灵氧吧、新时代文明实践多功能室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建站以来,五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始终围绕“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工作目标,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坚持以创建“三个五”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组建“久久五心”志愿服务队,即久久红心先锋志愿服务队、久久真心互助志愿服务队、久久爱心崇德志愿服务队、久久热心公益志愿服务队、久久仁心法治志愿服务队;推行“五进”工作法,即党员进社区、居民进广场、服务进家户、干部进小区、实践进生活;选树“五星”道德模范,即红心先锋之星、真心互助之星、爱心崇德之星、热心公益之星、仁心法治之星。各志愿服务队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用“五心”促“五进”树“五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传+六践”

    培育时代新风聚民心

    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蒲县深入开展传思想、践理论,传政策、践富路,传道德、践品行,传文化、践新风,传法律、践法治,传科技、践兴业“六传六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以“学”促“行”:利用 “学习强国”平台、“厚德蒲县”和“蒲县视听”公众号等,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讲新思想、新理论;坚持以“评”促“践”:探索运用积分制弘扬主流价值、推动移风易俗,全县推广建立“道德银行”,存道德、取实惠,发积分、评先进,引导群众争当勤劳创业、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星级农户”,褒奖善行义举、惩戒道德失范,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坚持以“帮”促“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一体推进,结合脱贫攻坚、“三零”创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教育群众、解决困难,在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山中村率先在全省建设“道德银行”,组织群众开展“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将群众的文明善举量化成积分,存入个人账户,群众凭积分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物品。同时,让“星级农户”走进道德讲堂,作为典型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群众义务参与评星工作,为“道德银行”有序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道德银行”激励群众学政策、创产业、爱公益、美家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取得实效。山中村发挥“星级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平安创建、矛盾调解、团结互助等10支“星级农户”志愿者服务队,形成具有本村特色的“百星服务队”,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每月开展一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一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蒲县蓬勃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为加快蒲县高质量转型发展汇集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蒲县县委书记薛凤奎表示,蒲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助力该县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让文明之风吹遍蒲子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当前:A4(2020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