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在江苏省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医务室工作的王海伦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认真监测学生们的体温情况。“王医生,这名女生呕吐了!”一年级(13)班的班主任紧急求助,王海伦急忙为新生检查身体,诊断呕吐诱因为心理紧张,并与家长细心沟通……这样的情景,对王海伦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始终认为,守护大家的健康安全就是他的“使命”所在。
◎ 情系乡村
求索医疗合作新路
王海伦出生于刘巷村。197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被村民们推荐为大队医生。经过公社卫生院的短期培训,1975年10月,王海伦开始了穿梭于村野的“乡村医师”生涯。
从那时起,王海伦一面积极自学、轮训医药知识、一面走村入户为群众看病,他的业务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并逐渐成长起来。1978年,王海伦担任大队卫生室的负责人;1989年,他光荣入党。上世纪90年代,农村卫生室改革,村民们面临着不能再享受免费合作医疗的变化。“村里的合作医疗可不能断啊!”出于使命感,王海伦反复思索,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即村民们缴纳一部分费用,作为农村合作医疗新的资金来源。经过王海伦一次次的沟通,村委领导和乡亲们都同意了他的办法:确定每人每年10元的收费标准,统一交由村委管理,专款专用。
这一模式在刘巷村一直延续了5、6年,并且每年还略有盈余,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后才取消。村民们因此长期享受到了便宜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村卫生室也被评为甲级卫生室。
◎ 关注健康
社区工作获得认可
2003年,按照惠山区的统一规划,刘巷村卫生室升级为具有“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王海伦出任站长。第二年,王海伦接到了一项全新的艰巨任务——作为无锡市的唯一试点单位,参加全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
为适应新任务的需要,王海伦积极参加业务培训,还向他的孙子拜师学电脑。 “当时人们对高血压潜在的威胁普遍认识不高,平时也不太注重自我保护。”2005—2009年,在试点项目实施期间,王海伦对社区1367户家庭、4641名居民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居民情况,并建立健康档案5640份,对患者进行动态信息管理。
3年多的时间里,王海伦手工记录档案1000多册,动态监测1.2万人次,使干预对象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9年,王海伦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病人第一 服务乡亲”是王海伦的人生信条,他把病人们的每一句谢谢、每一个微笑都放在了心上,患者信任、村民认可就是他的服务标尺。王海伦40年如一日地做好卫生医疗工作,用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和尊重。
◎ 退而不休
不忘初心践行使命
2015年,王海伦退休了,但他不变乡村医生的质朴本色,依然行走在乡间,始终如一,牢记使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退休后,王海伦专注于普及、培训卫生健康知识,对慢性病等疾病的普查、跟踪管理,社区医疗保健以及志愿服务等工作。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未搬迁村的每一个角落,开展卫生健康义务宣传覆盖3000多人次,发放各类疾病预防宣传材料7000多份。2018年9月,王海伦被聘到堰桥实验小学医务室工作,他尽心尽职,每天早出晚归地为学生们做好健康安全教育、传染病监测,并及时处理突发意外状况等,为全校4000多名师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40多年来,王海伦多次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个人、街道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惠山区“优秀家庭健康医生”、2015年助人为乐“无锡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王海伦医德高尚、情系百姓,他以“乡村医师”的济世初心践行着医者的仁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