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市的统一部署,2019年4月28日,海淀区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19年10月17日,海淀区被确定为全国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之一,2020年5月19日,海淀区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0个重点联系县市区之一。在高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海淀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按照“四化”要求,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总目标,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发挥创新优势,搭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广阔舞台。在思想引领方面,依托辖区中央党校、中科院、北京市委讲师团等资源优势组建了560多支宣讲队伍,并协调科技企业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科技前沿知识的云传播,让群众在接受新时代思想精神的同时,体验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以科学理论、科学精神大力推动城乡地区移风易俗。在机制建设方面,构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统筹推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区领导挂点“包片”的工作机制,印发《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在队伍建设方面,成立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29个实践所和各委办局成立志愿服务中队、648个实践站志愿分队,构建全民志愿全域志愿服务体系。在阵地建设方面,依托辖区“两新”党组织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搭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志愿服务网点,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并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挂牌成立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阐释工作开辟理论阵地。
发挥科技优势,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及时了解百姓需求,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精准化实施。科技助力志愿服务,群众需求“有求必应”。依托文明实践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志愿服务“点单派单”项目流程,精准了解群众需求,区文明实践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满足百姓差异化的志愿服务需求。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先进典型带动引领。依托辖区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等设立78家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组建200支科技企业志愿服务队,积极选树“北京榜样”“感动海淀”等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发挥科技传播优势,实践中心“一呼百应”。建立各类新媒体矩阵,同一时间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尽量使招募信息家喻户晓,志愿者踊跃参与社区治理、应急救助等,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实践中心、所、站发动地区1000多支志愿队伍、8万余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社区抗疫一线,成为疫情防控一支重要力量。
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构建协调联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文明实践中心与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全区志愿服务队伍“指挥部”,依托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围绕当前热点,调动各方力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志愿服务力量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打造全域、全民志愿服务。在区属各单位和“两新”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倡导人人争当志愿者新风尚,树立志愿者光荣的价值取向,大大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提高了市民对文明实践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了1781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90余万名。打造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注重发挥当地文化名人、网络大咖等的影响力,培育宣讲队伍讲述百姓故事,引导群众跟党走、听党话,互帮互助,彰显全国文明城区的“城市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8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秉持初心使命,推进守正创新,让雷锋精神永驻海淀大地,让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区治理,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奋力谱写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