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剧场”:攀枝花西区的文艺志愿服务舞台
杨艳

    “苏铁剧场”是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重点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区群众文化志愿者组成表演队伍,在区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区文化馆组织排练演出。

    区文化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基层文体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经过节目选调、认真排演后,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苏铁剧场”群众文艺演出于2014年3月在区文化馆首演。

    “苏铁剧场”以平民化、精品化、社会化为活动原则,由街道社区推荐、居民群众报名参选节目,再整合辖区文艺资源,请区文化馆专业老师严格把关,精挑细选,排练指导,不断挖掘、发现群众文艺人才。六年多来,“苏铁剧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培训指导2500余场次,不断挖掘和吸引群众文艺志愿者1.3万余人次,现有各类群众演出志愿者骨干200余人。

    “苏铁剧场”除了紧密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演出节目的方向外,还加强自身队伍、制度、创新能力的建设。六年多来,“苏铁剧场”结合本土文化精髓,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安塞腰鼓、戏曲杂剧与现场书画等新节目,举行各类演出活动70余场。同时,结合重大节庆和专项工作,适时增加爱国主义、普法、文明创建、科普等专题演出50余场。针对社区(村)、企业、学校的文化活动需要,组织群众文艺志愿小分队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小型演出和配合演出130余场,“苏铁剧场”观众总数达30余万人。

    “苏铁剧场”通过文化志愿者合作,深入大麦地傈僳村发现了海国英、海才明两位傈僳族原生态歌手,一曲原生态傈僳族山歌《嘎乾阿咪喇么》从西区走到全市,成为了攀枝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国英、海才明也成为非遗传承人。此外,“苏铁剧场”的群众文化志愿者们结合西区实际,创作了《美丽的玉泉》《走进彝家 走进庄上》等歌曲30余首、《硬是听不懂》等曲艺小品节目10余个,编排了多个铜管乐、舞蹈、戏曲等节目,获得各级奖项30余项。

    “苏铁剧场”来源于群众,把欢乐和文明带给群众,将区委、区政府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群众心间,持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西区添砖加瓦。

 

当前:B3(2020年1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