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梦想,乘风破浪
——东莞勇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走笔
格非 杨子

 

第七届东莞市道德模范发布仪式

东莞市长安镇2020年文明周主题活动举行,学生们共绘美好长安

亲子家庭在古梅生态农业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参观学习

孩子们在古梅生态农业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收割水稻

 

    2020年11月20日,制造名城广东东莞又迎来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东莞市榜上有名,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自2009年首次夺得这一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最能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以来,东莞十余年如一日,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和一抓到底、不留死角的拼劲,当先锋、作示范,持续升高度、拓宽度、提精度,向世人展示了制造名城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不凡成就。

    近年来,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高度重视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城市高质量突破发展,打造更加文明、开放、和谐的东莞,护航“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稳致远。

    疾风劲草

    展现勇于担当的本色

    有人说,东莞之名源于这块土地以前盛产莞草。

    虽然现在林立的厂房代替了苍茫的草海,但如莞草般,蓬勃、坚韧、充满活力,于平凡中成就不凡,恰恰也随着十余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凝聚为东莞的城市品格。

    6月24日,一条东莞图书馆的读者留言感动亿万网友——“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留言者吴桂春来自湖北,37岁时到东莞打工。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东莞图书馆,此后一有空就往图书馆里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吴桂春所在的工厂停工。返乡前他来到东莞图书馆退读者证,并在留言表上写下这段话。

    在东莞,像吴桂春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有60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七成左右。他们不曾被辛劳和困难击倒,读书开眼界、养精蓄锐、以待来日。在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东莞“打工人”的精神惊艳全网,这座城市的温柔以待也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折射出东莞精神文明创建带来的深沉力量。

    目前,东莞已形成完善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建筑室内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共有文化广场755个,公共图书馆(室)653个,“农家书屋”589个,博物馆57座,全部免费开放。东莞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400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服务体系,全市32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为众多创业者、打工者提供着身心庇护,也涵养着这座城市的精气神,更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艰难时刻,有坚守者,也有进击者。东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发动和组织全市8717个基层党组织、15.9万名党员参与防疫抗疫。同时,抓好典型选树和宣传造势,上半年全市各级共开辟1870余个“善行义举榜”宣传栏,发布抗疫一线先进典型近千人。张贴疫情防控公益宣传画385万张,悬挂横幅6.2万条,派发宣传单1183万份。为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东莞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创建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坚持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做到“手牵手,根连根”。

    东莞要求各级各部门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了《东莞市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实施方案》《东莞市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迎检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专门配套文件,落实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成效测评、动态管理、督促检查、情况通报、责任追究、表彰奖励等各项制度。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全域精神文明创建的工作要求,围绕“中心城区、魅力小城、美丽村居”三个层次,制订出台《关于推进新东莞文明美丽村居建设深化全域文明创建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启动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乡村文化培育工程、乡风文明润化工程、乡村和谐善治工程和农村农民致富工程等“五大工程”。

    闻香识城

    营造美美与共的氛围

    也有人说,东莞之名源于这里莞香流韵。

    莞香,东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条如手指大小的精品莞香就能香气满堂,是具有东莞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源泉。

    在莞香四溢中,友善有爱、文明和谐的东莞香飘海内外。东莞深入推进以“友善之城、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希望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之城”建设,凝聚起城市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近日,谢岗镇开展了“宣讲好人故事”“宣讲志愿服务”主题宣讲活动,广泛宣传“身边好人”故事及抗疫斗争感人事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正气。听了志愿者们的事迹后,群众赵莞星表示,志愿者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让他对志愿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说:“通过这次宣讲,我了解到志愿服务是行动也是精神,它传递的是真情。大爱无形,今后我会努力向志愿者们靠拢,做一名为爱而行的群众。”

    东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友善之城”八大主题行动,让更多人成为城市建造者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塑造者、受益者。以友善企业创建为重点,每年选树发布一批“友善企业”。在市区及各镇村打造一批友善社区、友善公园、友善长廊。引导“社会诚信”与“人人友善”紧密结合起来,让“友善”成为东莞的亮丽品牌。

    加大“身边好人”的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发挥东莞好人宣讲团、好人志愿服务队的领头羊作用,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宣讲活动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完善“好人”帮扶礼遇办法,进一步构建起“好人”宣传新矩阵,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常态化举办“道德模范”“东莞好人”“最美医护”“最美教师”等各类典型选树和宣传活动,创新组建东莞好人宣讲团、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无私奉献的道德力量,进一步树立群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在东莞图书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默默地在读者身边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者。外来务工者蒋云涛第一次见到这些志愿者时非常不理解:“工厂干活都那么累了,一个月休息没两天,还要抽时间来做这个!”但现在,蒋云涛接过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成为服务队的队长。

    加强对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承办2019-2020年中国“志交会”,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121万人,志愿组织475个。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全市童谣创作大赛暨传唱展演活动。

    大胆创新探索,着眼打造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强阵地, 扎实推进中堂镇、东城街道、长安镇等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建设,在全市其他镇街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结合基层特点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探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文明积分进万家”全民行动。

    突出铸魂立德,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部署开展“洁净东莞”和“行走东莞”专项行动,定期发布洁净城市指数,以良好的环境教育人。切实加强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从使用公筷公勺、爱护公共卫生、关注心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等环节抓起,深入宣传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治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习惯、培育文明行为。策划举办“文明东莞随手拍”、“公筷公勺”进社区宣讲宣传、“清洁环境卫生共建文明东莞”等多项活动,聘任了一批“东莞文明使者”。

    同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探索设立文明实践基金,探索依托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文明积分进万家”全民行动,加大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围绕五大实践平台精心策划各类惠及基层群众的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校园是展示校园风采的重要窗口,是反映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创文明城市,成为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全市1781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参与文明校园建设,将立德育人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中,在全市校园形成了“做文明师生、建文明校园、创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10月底,中央文明办会同教育部推荐641所学校作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候选单位。其中,东莞中学初中部和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两所品牌学校榜上有名,成为东莞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有力注脚。

    照见初心

    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东莞深刻认识到,抓文明创建就是抓发展、抓形象、抓民生、抓作风、抓生产力,以历史的纵深感和面对更高期待的使命感,在文明创建中昂扬前行,实现创建为民、利民、惠民。从基层文明创建抓起,以党员干部的责任感,换取市民群众的获得感,让创文成果持续惠及全市老百姓。

    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补短板、优服务、推创新为主线,不断深化市镇村一体化全域文明创建。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安乐、公共服务更优质、人居环境更优美,在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贴近需要、走进百姓。

    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家庭、学校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民推广垃圾分类,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创建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水濂社区抓住文明创建的契机,全面打响了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内容的清洁行动,对辖区内的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商业街及大雁塘、瓜田岭、西湖等范围的“六乱”现象和“田间窝棚”进行全面清理整治。积极整治辖区内的黑臭水体,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推进辖区生活污水接入截污管网工作的同时,落实河长制,每天对河道进行巡查,加强河道保洁。为了缓解停车难题,还路于民,还推动各村科学划分停车位,利用集体闲置地建设生态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问题,保障了各村交通畅通,还增加了集体收入。

    如今走进水濂社区,醒目的景观石村标立起来了,周围荒乱的杂草杂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绿草如茵、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濂社区的变化,是东莞文明创建的缩影。

    东莞在创建中不断强化主管部门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整体规划、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厕所革命、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农贸市场整治和交通、餐饮、旅游行业文明服务提升行动等。

    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方面,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另一方面,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万里碧道、公园街景、休闲慢行系统等的建设,在防治污染的同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每年秋冬两季,很多候鸟由北往南迁徙途中停留于东莞。得益于生态环境日益变好,近日,人们在三处稻田中都发现了曾经濒危的鸟类黄胸鹀,是东莞近几年发现最多的一次。被称为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环境监测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近年也常常在东莞“定居”。鸟儿回来了,环境更美了,城市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市民的文明素养也越来越好,前来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东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正结出累累硕果。

    东莞的文明创建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东莞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推动在创新转型发展、全面开放格局、区域协调发展、美丽东莞建设、社会和谐善治、文化繁荣兴盛上的“六大跃升”,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当前:A4(2020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