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践行“枫桥经验”,不断探索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在全县171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乡贤志愿服务站,聘请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在村里威信高、处事公平公正的离退休村干部、单位退休干部、老党员等乡贤化身纠纷处理的调解员、理论政策的义务宣传员,形成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良好格局。
“乡贤”志愿
助力乡村善治
在屏山镇大李村,李玉刚当选该村乡贤志愿者时已有76岁,加入当地村活动场所设立的“乡贤志愿服务站”后,团队6人每天安排1名乡贤带证值班,接待来访群众,“让乡亲们时时刻刻找得到贴心人”。
大李村有一家贫困户生活困难,李玉刚劝他养麻鸭:“一圈能赚一万元,一年能出六圈,一年轻松赚六七万。”当年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养殖大户,见到李玉刚,高兴地伸出大拇指:“信你的话信对了。”
乡贤们也是术业有专攻,草沟镇于韩村的女乡贤李翠兰曾做过18年的妇女工作,处理婆媳矛盾她可谓“人到病除”。一次,村中一家儿媳妇打婆婆,李翠兰一次又一次像老大姐一般苦口婆心地劝说:“你想,如果是你弟媳妇打你妈妈,你会怎么想?”李翠兰抛出这句话,对方也觉得不好意思。
泗县乡贤们用亲情、乡情和自身的声誉威望,充分发挥了其在传播乡村文明新风、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以乡贤的榜样精神、感召力和正能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助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乡贤”治理
试点成效显著
2014年10月,屏山镇彭鲍村试点设立“乡贤志愿工作站”,依托乡贤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发挥乡贤作用,妥善解决基层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事关乡村和谐稳定的“大事儿”。彭鲍村的村民张长治起初与隔壁留有一条1米宽的巷子供人通行,然而两家却在扩建房屋中产生了矛盾,争吵不断,僵持不下的时候,同村63岁的乡贤张长生走进两家门,三番五次语重心长地劝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成就了彭鲍村“六尺巷”的邻里佳话。
草沟镇特别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农村德高望重乡贤群体的作用,把他们请出来,利用乡贤志愿服务工作站,向普通群众宣传、解释党和国家的政策,利用个人威望、邻里关系、家族亲情,协调处理家长里短类的矛盾纠纷。
家住泗城镇西关社区的教师王杰,退休后积极参加社区乡贤组织,特别关注社区留守儿童,免费为他们辅导功课,进行心里疏导,自己掏钱为孩子们买笔、本等学习用品。
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引导新乡贤发挥村级事务“监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民情民意“搜集员”、乡风文明“领航员”、地方发展“助推员”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发挥了“桥梁”作用。
“乡贤”文化
打造品牌调解室
为了更好地发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充分发挥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新乡贤”群体在道德引领、社会新风、邻里协调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花园井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致富能人等组成了乡贤志愿者队伍,挂牌成立“岳喜环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乡贤志愿者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创建、关心下一代、社区志愿服务等日常工作方面的作用;另外邀请乡贤志愿者参加社区每月一次的发展讨论例会,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今年以来,工作室乡贤们共调处化解社区居民矛盾和治理问题200余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良好维稳局面。
大杨乡小丁村邀请近20名退职老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群众代表等乡贤,会同原村调委会人员及相关部门抽调志愿者共同组成“三说一听”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调解工作因案施策,灵活采取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等方式进行,以多元力量、多元方式化解多元矛盾。在乡贤参与调解的保障方面,小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乡贤调解的矛盾纠纷,实行“以案定补”,调解成功一件补贴100元。小丁村还邀请了乡法律服务所为10名新选聘的乡贤进行了调解业务岗前培训,为乡贤履职充电加油。
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乡贤参与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和个人调解工作室12家、律师调解室18家。为鼓励乡贤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发挥榜样作用,全县表彰了3名“金牌”乡贤调解员、6名乡贤调解能手。
虹乡古韵不息,乡贤新风劲起。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方便群众”的原则,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贤志愿服务工作站为阵地,充分发挥乡贤文化治理、价值引领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诉求、理性维权,深化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为建设平安泗县增添正能量。今年以来,全县乡贤累计接待群众咨询1420余人次,调解信访矛盾121件,处理信访问题237件,向村“两委”反馈群众意见建议6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