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以大力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主攻方向,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推动形成全覆盖、无缝隙、无盲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探索推行“六个一”工作法,从根本上改善了城乡环境、增进了文明程度、提升了发展形象。
树立一个核心。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党建为引领助推生态宜居工程,点燃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红色引擎”。建立县委统筹全局、县直各部门党组织分工负责、各乡镇党委具体落实、村党支部积极响应的三级联动机制,上下同心,齐心下好党建引领生态宜居工程这盘“棋”。将党建引领生态宜居工程与全域无垃圾县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乡村振兴、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党政主要领导为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指挥员,村党支部书记为领头雁,党员为排头兵,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以“大生态”的站位和“点扩面”的形式全面推动党建引领生态宜居工程建设。
规范一支队伍。为提升农牧区保洁水平和质量,为11个乡镇、试点村(寺院)拨付专项运行经费259.72万元,并且整合公益性岗位等资源,在每村配备保洁队伍,负责环卫设施的日常使用和管护。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保洁人员进行设备的使用以及管护等业务技能培训,确保设备能够切实发挥作用不闲置。对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相关道路、出入城口周边、公厕、垃圾堆放点等重点区域,安排专人定时负责清理各类垃圾,清除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和电杆残破标语,治理周边河道、沟渠垃圾物料,切实做到了资金保障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责任分解到位。
创建一个载体。为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共和县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群”,利用微信平台对全县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实时督查反馈,发现“脏乱差”现象要求随拍随改,让各单位工作有压力,正视问题,主动认领,第一时间对发现的乱象进行整治,等完成任务后把整治后的照片发至群中及时通报,有效提高了整治效率,确保了工作的即时性。
抓准一个关键。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水平,垃圾整治是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农牧区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未经处理或随地扔弃的垃圾会严重影响农牧区生态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为解决这一顽疾,共和县在试点乡镇、村(寺院)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农牧户将生活垃圾分类拿到村委会进行兑换,再由村委会将可回收利用的纸类、金属类、塑料类三种类型的垃圾分别存放,根据回收重量发放积分券,积分券可用于兑换定点商店的商品。这一举措有效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切实增添了农牧民群众践行垃圾分类的源动力。
构筑一个网格。全县各村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横到边、纵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盖。把每一家农户作为最小的网格单位,其责任区不仅包括自家院落,还要划定房前屋后等公共区域,对责任区域内的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在此基础上,以“十户联治”方式,结合自身实际划分若干片区,由村两委、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担任片区长,具体负责对片区环境卫生的督导、检查和落实工作,全面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机制,有效实现了标本兼治、行稳致远,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常态化不走过场。
确定一个周期。打造生态宜居农村是一项长期工程,为实现创建活动长效化、常态化,确定县直各单位以每周五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每两周挑选周二、三、四其中一天作为环境整治日,在确保农牧户房前屋后垃圾日产日清的基础上,对辖区全域的垃圾再进行一次大扫除。此外,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褒扬乡村新风尚,进一步引导农牧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