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融合特色
乡村学校少年宫里的七彩童年
王 露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11月26日,由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拉开帷幕,来自绵阳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雅安市、眉山市和阿坝州的近200名代表实地观摩了汶川县雁门小学、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汶川第一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情况,交流学习经验和做法。

    巍巍雪山下,铃鼓雷雷响。走进雁门小学,孩子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跳着热烈欢快的羊皮鼓舞;一旁的操场上,孩子们正跳着学校自编的羌族舞蹈大课间操。“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亮点。”雁门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紧紧围绕本土的藏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开展活动,设置了羌笛小组、羊皮鼓小组、羌族舞蹈小组、古法造纸小组等特色课程,加深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在雁门小学造纸工坊,满屋散发着竹子的清香,还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坊内的孩子们正遵循古法造纸术的步骤,分小组完成搥打,捣料,抄纸,压榨,揭纸等工序。六年级的付雯小心翼翼地用细竹编成的帘捞纸浆,滤掉水后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再将湿纸一张张叠上去。付雯说:“抄纸看着很简单,但要正确把握浸润的深度、纸张的厚薄却需要反复练习。通过体验和学习,我变得更加细心和耐心,也更热爱传统文化了。”

    雁门小学结合实际,开展的有特色、有内涵、有新意的活动是阿坝州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的缩影。截至目前,阿坝州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央项目129所,省级项目17所,各校在“一宫一特色”的打造中呈现出了“古今兼具、中西合璧、文武双全”的特点。

    走进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观摩人员立即被孩子们带来的节目《祖国我悄悄对您说》所吸引。舞姿曼妙、始终面带微笑的泽让哈姆浑身散发着自信美丽的光芒。伴随着音乐和节奏的变化,泽让哈姆和小伙伴们完美地展现出了节目的不同层次和篇章。若非校长毛运兰介绍,很难看出来这是一群听障孩子。

    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为听力、智力障碍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是阿坝州办学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范围涵盖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金川、若尔盖、红原、马尔康等十县。2016年获得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学校依托现有的设施、场地、师资力量,发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以“五彩斑斓显个性,多彩技能展风彩”为主题,开设了舞蹈、合唱、手工、书法、绘画、剪纸、烙铁画、冰壶、轮滑、篮球、羌绣、烹饪、缝纫、美容美发、烘焙等15个兴趣班。

    来自若尔盖县的泽让哈姆在乡村学校少年宫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张开了梦想的翅膀。据学校老师秦刚介绍,像《祖国我悄悄对您说》这样一支舞蹈,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排练,自从乡村学校少年宫成立后,像泽让哈姆这样热爱舞蹈的孩子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专业的老师指导练习。“泽让哈姆刚来的时候还是个‘小不点’,现在是个气质很好的大姑娘了,应该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去四川残疾人艺术团发展了。”秦刚说道。和学校大多数老师谈及乡村学校少年宫对孩子们成长的积极作用时的神态一样,秦刚的语气里也透着激动,眼神里满是疼爱。

    从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取经”后,观摩人员还久久沉浸在感动和思考中。烘焙教室里酥饼的香甜,缝纫教室里绣工的精细,美容美发教室里技术的娴熟……乡村学校少年宫为无声的世界增添了快乐的音符,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久久的回响。

    在汶川第一小学,观摩人员通过观摩特色武术操、足球操、1——3年级选班课程,了解了汶川第一小学从校园文化奠基、社团活动引领、行为习惯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入手,赋予乡村学校少年宫道德建设、素质提升、文化传承新动能的经验和做法。

    观摩人员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观摩和交流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下一步工作带来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度的思考,各地各校将进一步让乡村学校少年宫“活”起来,把农村孩子们吸引进来、组织起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前:2版(2020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