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表彰了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北京市11所学校榜上有名,引发首都各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2016年以来,北京市近2000所大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共有15所学校摘得“国”字号招牌,373所获评首都文明校园。这是首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各学校积极争创文明校园的热情,文明校园创建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同时,北京市也清醒地认识到,文明校园创建除了需要满腔的热情和锲而不舍地坚持之外,更需要以首善标准,不断夯实基础、打造活动品牌、创新创建方式,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真正使文明校园创建植根于师生思想之中,转化为实际行动。
坚持首善标准,加强统筹联动,提升首都校园文明新格局。北京市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首善标准,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充分发挥文明校园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过程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近年来,先后出台首都文明校园创建《管理办法》《测评细则》和《实施意见》等系列指导文件,发挥首都文明委统筹作用,建立创建重点工作项目台账,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创建格局。
注重引导,树立品牌,奏响全员参与创建大合唱。文明校园创建的成功绝非易事,必须通过开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文明创建和校园建设充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生活动内容、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作为抓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文化特色树立创建品牌活动,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实现“三全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德育“一校一品”创建评选活动,使文明校园创建品牌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创建体系机制,有效保障学校文明创建的实际效果。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红色“1+1”示范展示评比活动,用红色初心照亮办学方向,用红色文化滋养大学精神,使文明校园创建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注重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把首都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势能转化为促进铸魂育人的动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创新方式,求变求新,打造文明校园创建新高地。围绕培育时代新人,北京市充分整合首都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搭建融媒体传播平台,通过矩阵式管理、融媒体传播等新手段,在中小学校持续开展“四个一”活动,在高校实施文化育人“六个一”计划,用红色基因铸造强国一代,以常规常态推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落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各学校以战“疫”为教材,在“云”端开讲爱国课,开展有针对性、连续性的网上德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以自身的文明实践凝聚抗疫力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育人效果更好。将选树培育先进典型与文明校园创建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增强争先创优意识。近年来深入开展“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和“首都美德少年”宣传活动,为广大师生树立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榜样,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首都文明校园创建故事分享会”活动,每年以沉浸式故事分享的形式,集中展示7所文明校园创建的生动实践经验,鲜活的典型案例激发首都大中小学校对表对标、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首都校园百花齐放,文明之风芳香扑鼻,首都广大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校园创建有力地促进了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明程度的提升,为建设社会风气好和道德风尚好的城市添砖加瓦,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文明校园创建已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