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
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 细节落在实处
旦正措  索南措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坚持把传播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组建理论宣讲志愿者服务队,立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理论+文艺+网络”的宣讲方式,既打通了路径上的“最后一公里”,还打通了心理上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高践行能力和行动自觉。

    织密基层理论宣讲网,实现基层理论宣讲全覆盖。组建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宣讲志愿者服务队伍,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传播者,即从州委讲师团、州委党校及有关单位抽调35位领导干部,组建州级理论宣讲“先锋队”,面向全州开展重大主题宣讲;各地区整合党校、中小学校、科研站所和相关职能部门人才资源,组建县(市)级理论宣讲“学者库”,面向乡镇、学校、企业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各乡镇组织乡镇(街道)干部、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建乡(镇)级理论宣讲“常备军”,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各村(社)以身边的好人和在基层成长的“土专家”为重点,组建村(社)级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通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课堂,分享典型故事,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给自己带来的新面貌、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引发群众情感共鸣,增强理论认同。截至目前,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城乡普通家庭的亲民爱民故事1200余场(次),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与视频短片400余场(次)。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基层宣讲队伍接地气、有活力、宣传方式多样等优势,针对群众实际需要,海西州组建了一批“百姓宣讲大篷车”“神湖源宣讲队”等基层宣讲队伍,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七五普法”、扫黑除恶、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街道社区、田间地头,通过文艺演出、拉家常、问答式和讨论启发的办法传播党的“好声音”。在宣讲过程中,各宣讲队伍着眼于“讲清楚、讲形象、讲生动”,结合基层志愿者优势,创作出一批以青海花儿、贤孝、越弦、小品、快板、三句半、民间小调等表演形式为主的接地气地方作品,其中《懒汉脱贫》等14部小品、《一号文件是指路灯》等15部青海时政花儿、《一号文件暖人心》等10部快板、《喜迎两会》等6部舞蹈作品,都紧密结合了本地区生产生活实际,使农牧民群众听了信、信了学,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真正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进一步增强理论传播的感染力。

    用好用活线上宣传阵地,将文明实践延伸到网络空间。海西州树牢网络阵地观念,坚持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做到哪里。针对网络语言传播的特点,开设“海西微宣讲”“空中讲堂”文明实践品牌栏目,栏目内容突出原创性、时效性,涵盖了理论辅导、事迹报告、热点访谈、文艺表演四大板块,在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以及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广泛发布,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灌输思维,在“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对话交流中,激发了更多年轻人主动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践行理论的热情,进一步扩大文明实践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已录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等理论宣讲课22堂,播放量逾100万人次,文艺宣讲快手直播间每期观看量达4000余人次;三句半《绿色环境人人护》、花儿对唱《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小品《美丽乡村环保先行》等节目,受到基层群众广泛好评。

当前:B2(2020年1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