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以创建全国“志愿之城”、培育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志愿精神提升普洱的内涵与魅力,着力打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普洱。
建设志愿队伍
汇聚崇德向善力量
崇德向善,既是一种品德,也是城市文明的标榜。普洱市坚持从“心”出发,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和志愿服务队伍,为打造崇德向善的普洱凝聚了磅礴的力量。
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普洱市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负责全市志愿者队伍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规范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打造“崇德向善”普洱提供组织保证。
完善组织动员机制,打牢群众基础。普洱市按照“制度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模式,进一步健全了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记录、星级认定、激励回馈、兑换服务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有效制度化管理,并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等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面,为打造“崇德向善”普洱打牢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健全管理机制,规范运作管理。普洱市将超过20万名志愿者信息录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全市志愿者进行数据化管理。定期调查、征集服务项目和救助对象,为志愿者参加活动提供多项选择。同时,依托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采取QQ 、微信等便捷的现代联系方式,完善志愿者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为打造“崇德向善”普洱提供了平台保障。
此外,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采取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心得分享等方式,开展志愿者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建立各单位志愿服务活动领队负责制,及时做好服务时数统计,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增强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
打造志愿品牌
传承崇德向善美德
在全国“志愿之城”创建中,普洱市始终坚持示范化引领、生活化融入、品牌化运作、常态化推进,形成了一批知名志愿服务品牌。全市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000余支,这些队伍既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市民的共同价值准则,又使普洱市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温暖、有温情的城市。
做好项目化志愿服务。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主题,通过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发布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环境保护、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法律维权、健康义诊、关爱困难群体、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40个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有效对接。依托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景区景点、窗口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当前,全市共建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440个,每年参加服务的志愿者10万余人次,志愿服务小时数2018年200余万小时,2019年500万小时,2020年达800万小时。
开展特色化志愿服务。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普洱市志愿者紧扣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建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队伍1221支,招募注册防疫志愿者5万余人,实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全覆盖;发挥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者优势,先后组建党员、青年、巾帼、法律维权、心理咨询、文化宣传、关爱关怀、资金物资捐赠、乡村抗疫、社区小区抗疫、检查点抗疫等15支专业志愿服务总队,奏响普洱市战“疫”志愿者之歌。
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普洱市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培育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三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关爱‘直过民族’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云南赛区优秀项目奖”和“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铜奖”,走在云南省前列。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学雷锋志愿服务获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支持,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3名志愿者荣获云南省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
“有了志愿者们指挥交通,抢道的少了,我们出行更放心了。”“志愿者到我们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而且也增强了防疫和健康意识,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志愿者就是帮助别人的,我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市民们的称赞让志愿服务变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通过创建“志愿之城”,广泛开展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便民利民惠民等志愿服务,普洱市,这座崇德向善、爱心如潮的文明之城正在祖国西南边陲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