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照亮农民幸福家园
周菲 林波 余浚 姜涛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农村和城市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有的农村甚至已嵌入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拆迁安置、集中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江苏省扬州市在2018年就开始在村级集体经济较强、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村(社区)创新开展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积极将城市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新型农村社区,并结合群众需要,通过规范村集体资产,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农村乡土文化,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

    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2019年,扬州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意见》,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措施。

    广陵区文峰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导向,明确优化网格管理路径,瞄准三社联动切入点,落实基层社会治理目标,以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探索新形势下党建管理模式。

    文峰街道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服务立在网格里”要求,编织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能型社会治理网格。同时充实支部班子队伍,在选优配强支委会的同时,建立“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将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下沉至网格,开展疫情防控、民情调查、矛盾排查、文明创建等各项社区事务。

    同时,文峰街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落实全域党建工作要求,将驻地单位、结对挂包单位、志愿者“两新”组织以及城管物业环卫公安等力量结成“网格党建共同体”,推动基层党组织链条延伸,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

    民主协商

    议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面貌

    居民自治强调的是社区居民通过自主参与集体行动,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权益,从而达到社区治理有效的过程,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的重构。扬州市积极推广江都区“四联七建”民主协商工作法,指导各地聚焦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的问题,完善协商议事制度、建立协商议事清单,健全协商议事流程,探索建立乡贤议事模式,拓展民情恳谈、网上论坛、民主听证、圆桌对话等协商新途径,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使村民有话肯说,有话有路径说,更好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为切实提高辖区农村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杨庙镇友谊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新方式、新道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2019年初着手建设“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

    “强化民主协商,推进基层自治。在全市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扬州市民政局副局长王艾平介绍说。

    优化机制

    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2018年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助推乡村有效治理的实施意见》,“三社联动”在试点村取得实质性效果,农村社区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扬州各地村“两委”成员中至少有2名社会工作师,每个村(社区)至少有2个以上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办事实行“全科社工”服务。此外,以前的农村社区便民中心逐步升级为“乡邻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并提供党群服务、公共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娱乐、健身活动、村史文化、便民电商等系列服务。每个村还将有1支以上志愿者服务队伍,一支安全巡逻、应急处置队伍。

    目前,扬州市各地正积极探索建立“社工+义工”、“公益项目+志愿项目”、“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的3+3联动服务机制,搭建民情气象站等特色微治理平台,依靠来自居民中的“民情气象员”,收集掌握第一手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针对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挖掘需求,制定服务项目,推动社区自治的回归与实践。

    空间重构

    文化传承建设带来乡村归属感

    扬州市将营造村居文化、重构社区公共空间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把自然景观、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镇村资源整合起来,高质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早在2017年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名单,扬州市的沙头镇沙头村永太组和永加组,仪征市月塘镇四庄村四庄组和东队组就榜上有名。

    月塘镇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主题是“山水田园 雨花茶乡”,四庄村定位是“叠翠茶乡 四意农庄”,将以茗茶产业和创意农业为主导产业,以田园观光、休闲体验、特色民宿为主导功能,展现田意、园意、林意、匠意等核心意向的“四意农庄”。在空间布局上,以生态林带为“一带”,梯田观光区、茶香体验区、水润茶田区为功能分区。

    沙头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以“蔬艺”为主导业态,从单一大田生产,衍生“园艺农业”、蔬艺文化产业。村落整体空间以水系为框架,水系的梳理、治理,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完善,是风貌呈现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的打造,力求形成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传承、长三角腹地乡村产业复合提升的样本、苏中城市近郊乡村创新发展的示范、宜居扬州新型城乡关系的标杆。”扬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周菲处长表示。

 

当前:B1(2020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