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平凡的2020年注定会被载入史册。面对挑战与机遇共生、挫折与风口并存的剧烈转型期,文旅行业踏上了新征程。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一年的难忘片段与珍贵记忆,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乘风破浪开启2021。
从投身战“疫”到复工复产
年初,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百万党员“下沉”一线,筑起防疫安全最牢固的屏障。其中,不乏来自文旅行业的“将”与“士”冲锋在前。他们中,有在湖北临危受命的挂职干部,有留守武汉、在线上传递力量的青年舞蹈家,有终日进社区开展拉网式排查的博物馆人……他们与勇敢战疫的“逆行人”一起,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起了钢铁防线。
这场灾难除了对生命健康的摧残,还带来了对行业的沉重打击,剧院演出活动取消、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停滞、旅游景区关闭、国内跨省游和出境游业务均“按下了暂停键”。文旅人没有卸下肩上的责任,一面为行业重启积蓄着力量,一面冲上新战场。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战“疫”主题文艺作品,生动讲述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战疫文艺而广泛传扬。从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到基层的乡镇社区文化站室,公共文化机构以“互联网+”拓展独特的服务内容,通过走上“云端”为人们提供落到指尖的服务。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预约、限流、错峰”成为出游原则,随着承载量从30%升至50%、75%,理性化兼具人性化的出游方式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犹记“五一”小长假,多地文化场馆、景区恢复开放,复工复产成为热门话题。犹记7月14日晚,停摆170多天的跨省团队游恢复开放,从业者泪奔无眠。国庆、中秋相逢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
文化遗产保护也没有丝毫懈怠。年关将近,载着68件流失文物的国际航班迎着明媚的阳光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漂泊160年的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太极拳”“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山河无恙在我胸,愿君归来若春风”。
从危中寻机到集体上新
剧场演出受限,线下服务受阻,文旅工作者将眼光望向“云端”。“云演出”“云直播”“云服务”“云出游”“云展览”……通过“互联网﹢”展翅飞上“云端”,文旅工作者在这片广阔却相对陌生的领域求生存、谋发展。
个体“出圈”带来了集体“变阵”。艺术院团尝试推出各类线上演出,并辅以互联网思维的宣传方式“加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普遍增加了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投放数量,同时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吸引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云展览”也不断迭代,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展体验,观众在线上不仅能看到在线下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更可以对展品的细节静心细品。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非遗购物节”上新,通过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地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为推动非遗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直播带货”“秒杀”“大促会场”等眼花缭乱的促销让网友大呼过瘾,在电商平台的参与下,非遗与当代生活实现无缝对接,特别是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在旅游领域,各景区、企业不仅尝试“直播带货”、网上营销、“云端旅游”等方式,还纷纷加速布局智慧旅游建设。如果说在疫情发生之初走上“云端”是不得已之举,那么在11月底《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后,“上云用数赋智”已成为文旅行业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
从收官到开局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文旅领域拿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接受时代和人民的检阅:
——建成3196个公共图书馆、3326个公共文化馆、5132个博物馆;
——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创排400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世界遗产达55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达42个;
——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6万亿元,全国旅游总收入突破6.6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次达60.06亿,入出境旅游人次达3亿;
——选派文化工作者13.2万多名,培养1万多名文化工作者,投入42.96亿元用于扶贫攻坚;
……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十三五”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
抓好收官是为了更好地开局。2020年纵使跌宕起伏、艰难困苦,然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来看,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个节点。在做好从难到更难的心理建设的同时,广大文旅工作者更要继续迎难而上,以稳定性面对不确定性,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下好“十四五”先手棋,投身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推动文旅实现新发展。(《中国文化报》 叶飞 刘淼 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