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图书:温润里透出光芒

 

    1月4日是第三个“世界盲文日”。盲文是盲人群体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工具,其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盲文图书出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打开一本本盲文图书,盲人读者的指尖轻轻地触摸那六个变化不定的凸点,每个都饱满且温暖,就像触摸亲人熟悉的面庞。一个个字、一段段话、一篇篇文章,串起无数充实的日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让盲人读者跨越视力障碍,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参与者和建设者。

    六点盲文

    通往知识世界的特殊桥梁

    对盲人而言,触觉和听觉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盲文图书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最小的、可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方”,每方有三行两列六个固定点位。盲文的点距、方距、点高有严格标准,依据食指最佳触摸点设计。盲人用两手的食指配合摸读,就像我们读汉字不会拆开笔画一样,熟练的摸读者也可以整体识别不同点位,摸读速度可与普通阅读速度相当。

    1952年,中国人黄乃参照法国人路易·布莱尔发明的六点盲文体系,结合以前的旧盲字,创造了以北京话为基础、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的中国盲文。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但除生僻字外一般不标调。1953年12月,中国盲人福利会盲文出版组正式成立,开创了新中国盲人出版事业。这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前身。1954年,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

    盲文编校

    用心打磨每一个字符

    盲文图书编校工序复杂,工作难度大。

    我国的盲文是拼音文字,一般不标声调,在实际使用中仅有5%的标调率,这就造成一些同音字和同音词在盲文里难以区分,盲文编校人员必须反复核实确认,才能确保译校正确。我们在看书时经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大多数人在不影响理解时都不查字典,可盲文编校人员一个字也不能放过,包括不同语境中的轻声和儿化音。现代出版物的生僻字有限,但盲文图书有一大部分是医学书籍,中医学、中药学、医古文中有大量非常见字和非常用读音,有的字在常用字典里都查不到,非专业人士根本读不准。盲文编辑不仅依靠《辞海》《辞源》等权威工具书定音定调,还自己制作“小字典”,里面写满了生僻字以及这些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及出处。

    盲文校对是“一明一盲”两位一组,在不同的校次中,或由明眼人朗读、盲人核查盲文,或由盲人摸读、明眼人核查原书。他们默契合作,记录并改正错误,朝着零差错率的编校目标努力。盲文校对人员不仅和普通出版物校对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还要多一个“分词”的基本功,即通过语法规则和盲文特殊性对词语进行分、连处理。只有熟练掌握盲文的音、调、空方等特点,掌握尽可能多的汉字字义、语义、寓意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分词。

    可以说,在复杂繁琐的编校过程中,盲文书的每一个字符都被编校人员温柔的指尖触摸过,被温润的声音朗诵过,每一个盲文字符都饱含编校人员的心血和期待。

    盲文印制

    用精诚铺就通往光明的道路

    盲文图书是单张正反面印刷,每面上都有本页的凸点、另一页的凹点,凹凸点有时会卡在一起,这也是盲文图书配页这道工序至今仍然是手工作业的原因。配页工作操作起来像弹钢琴,左右手要配合好,手指与手指之间也要配合好,既要快速,还要专注。一本本盲文书由一代代配页工的双手汇聚而成。

    折页、锁线是盲文图书的特点,即每3张盲文纸在左边1厘米处进行折叠并锁线。之所以折页,一是避免内页的盲文凸点被挤压变形,给摸读带来困难;二是避免出现喇叭口,折页后书脊厚度比原来多一倍,刚好和盲文凸点的高度相当,这样成品书的书脊和书口厚度大致一样;三是保证锁线及阅读时任何一页都可以平铺,方便盲人摸读。

    或许盲文图书的外观没有普通图书漂亮,但凸起的盲文点个个都有明朗的轮廓、挺拔的身姿,不张扬,也不卑微。六点精巧变换,演绎着不同主题,静水流深,温润安详里透出光芒。

    (《人民日报》 刘爱姝)

 

当前:A4(2021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