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江苏省宿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好当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民生难题,让民生实事更加可感可知,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力透纸背的“民生答卷”。
沉甸甸的获得感
民生改善有力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老百姓的“饭碗”,关乎生活质量的改善。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宿迁第一时间打出援企稳岗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筑牢民生基本盘。
创新开展乡镇巡回招聘,面对疫情期间返乡人员滞留,率先利用9天时间,走进108个乡镇招聘,达成用工意向7693人,促进了返乡人员就业;率先在全省打造“云招才”品牌活动,推动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企业与毕业生就业协议460个;创新出台惠企招工“宿六条”,对留乡就业、职工返岗等给予补贴,惠及6.97万名企业职工,发放各类补贴资金2880万元,为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04亿元……就业有保障,收入有期盼。去年1-9月,宿迁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涉到千家万户。按照“建成一所、办优一所”的思路,近年来,宿迁合理划分施教区,引进南师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品牌,实现新建投入使用学校“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办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宿迁市已建成60所中小学校,其中中心城区36所、县域24所,提供学位89430个,有效化解因学龄人口不断增长造成的学位紧张问题。
暖融融的幸福感
民生关爱有温度
在宿迁,民生工程建设既有沉甸甸的“大手笔”,更有暖融融的“针线活”,“绣”出百姓的安居梦,“绣”出美丽的“夕阳红”。
宽阔平整的沥青路面,明晰规范的交通标线,车辆规范地停放在停车线内……作为市区众多“高龄小区”之一,近几个月来,宿迁市宿豫区锦绣江南小区慢慢脱下“凌乱”的“旧装”,换上了赏心悦目的“新颜”。
近年来,宿迁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实事常抓不懈,围绕老百姓生活中的堵点痛点,将改造重心放在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上,重点解决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功能缺失等影响居民居住、生活的突出问题。
去年以来,按照“市级指导、县区主抓、分类指导、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全市共实施2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其中综合改造3个,专项改造18个,惠及百姓8.5万人。目前专项改造工作基本完成,3个综合改造工程正在按原计划时间节点快速推进,整体改造工程将于本月底完工。
“为提升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退化导致的生活困难,今年全市投入500多万元,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等经济困难人群中的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纳入适老化改造。”宿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黄胜利说,截至目前,已完成2000户改造任务。
情满满的“归宿感”
民生福祉有厚度
医疗卫生事业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宿迁注重面上统筹,着力抓好普惠政策的落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疫情防控以来,宿迁市凝聚起强大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疫情零扩散和患者全省首批最先清零、百万人口发病率全省最低的“三零两最”阶段性成效。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和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宿迁市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投入运营,宿迁市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获批成立,6所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四个功能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1444个村居卫生机构全部由政府创办,并达到省定标准化建设水平……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机构实现贯通,让宿迁人的健康有了更好的“医靠”。
满足百姓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宿迁民生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城市,一个个分布在街头的朗读亭、一间间全天候守望书香的城市书房,给市民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滋润”;在乡村,建设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52个,覆盖率达100%,文化活动有了“阵地”,让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