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农业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利泽当地百姓,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孟加拉国
“漂浮菜园”破解农作物种植难题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漂浮在水面,丝瓜、苦瓜、菠菜、茄子、秋葵、生姜等农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伴着水面上惊鸿一瞥的飞鸟,将“菜地”里的农作物一一收起——这是很多孟加拉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2015年,这一农业实践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地区甚至一年中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都被洪水侵扰。400多年前,孟加拉国农民开始尝试用“漂浮菜园”的方式,因势利导破解农作物种植难的问题。
水上如何种菜?“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将各种农作物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有机植床之上。”孟加拉国巴拉克大学教授乔杜里解释,当洪水到来时,有机植床随水位一起升高而不会被淹没,其上种植的农作物因而得以保存生长。
据乔杜里介绍,每逢雨季,农民们就把水葫芦、稻秆等杂物收集起来,置于水中,使其与浮萍等混合形成有机植床。之后,农民会将它们整理成方形或长形的条块,并用竹竿或废旧汽车轮胎加以固定,防止被流水冲走。这种有机植床小的约6米长,大的可以达到50多米长,宽度因地制宜,只要便于小船往来收割即可。
在完成有机植床的准备工作后,农民们会在杂草、牛粪、淤泥等组成的“培养皿”上播撒种子。大约一周时间后,幼苗就能长至约15厘米,这时幼苗就可以移植到有机植床上,“漂浮菜园”的栽种工作就此告一段落。数月之后,农民们摇橹而至,开始采摘。“漂浮菜园”的蔬菜瓜果足够一家人日常所需。剩余的还可以拿到菜市场出售,贴补家用。雨季过去,水位下降,土地露出。农民们就会把“漂浮菜园”打碎,混入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开始在地面上种植萝卜、卷心菜等冬季农作物。
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是这一农业种植方式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乔杜里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种植方式非常环保,基本不会产生破坏环境的废弃物或其他副产品。
2013年,孟加拉国政府批准了一项总额约160万美元的“漂浮菜园”推广项目,在全国50个地方展开试点,覆盖约1.2万户家庭,收到了较好效果。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说,“漂浮菜园”单产稳定可靠,为孟加拉国南部湿地的60%至90%人口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较好的粮食保障。
西班牙
成立联合会推动古橄榄树开发保护
在西班牙东部地中海沿岸附近,有一片名为塞尼亚的区域。目前,塞尼亚生长着近5000株超过千年历史的橄榄树,是西班牙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古橄榄树聚集区。
如何使古老的橄榄树焕发新生?寻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成为当地面临的巨大挑战。2007年,旨在保护和利用好古橄榄树资源的塞尼亚地区联合会成立,该地区各市镇政府部门及当地餐厅、企业和古树所在土地的私人所有者等都加入其中。
联合会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并重振橄榄油的生产,同时提升其产量和质量。联合会鼓励企业投资新建炼油作坊,聘请专家对生产过程进行把关以保证质量。在西班牙政府及欧洲农村发展农业基金的支持下,联合会于2009年开始对当地古树进行官方登记,所有超过千年历史、胸径超过3.5米的橄榄树的外观和特征等信息均被记录在册,并得到特别保护。用这些橄榄树制作的橄榄油获得联合会的特别认证,以此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10多年来,当地新建了10余家炼油作坊,发展出10多个橄榄油品牌。经认证的由千年橄榄树所生产的橄榄油年产量也从300升增至约1万升,不仅带动了当地橄榄油的销售,也显著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经济和生活状况。
联合会创立了基于千年橄榄树的生态旅游项目。古橄榄树分布最为密集的两个地区被开辟为橄榄树“露天博物馆”,联合会还在该地区设计了18公里至28公里不等的3条橄榄田游览线路。在由农舍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内,游客还能了解到当地以橄榄油生产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发展历程,在炼油作坊观看橄榄油的制作过程,并现场品尝或购买当地的橄榄油制品。如今,塞尼亚已经成为热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塞尼亚地区古橄榄树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巴西
“留而不采”保证物种生存延续
去年3月,巴西埃斯皮尼亚苏山脉南端的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巴西首个、全球第五十九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当地民众的巧手打理下,埃斯皮尼亚苏山脉南端这片隆起的山地,犹如一个立体的复合生态种植基地——茂盛的草地覆盖着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人们在那里收集“永生花”及放养牛群;海拔700米至1000米为稀树草原,有可供采集的水果、草药和鲜花等;村庄则坐落在海拔约600米的山麓,气候湿润,人们在房屋后院开辟小片菜地,种瓜果蔬菜,也会开垦较大面积的农田,耕种木薯、玉米和水稻等,同时饲养一些家禽。种植和畜牧满足了当地家庭绝大部分的粮食需求,“永生花”和干果、叶子等装饰性植物的采集,则成为最重要的家庭收入来源。
该农业体系包含6个传统村落,约有1500名居民。他们在这片约10万公顷的土地上世代居住,守护着约480种植物。采摘时,人们会有意识地“留而不采”,以保证物种生存延续;种植时,会在不同地区间进行种子交换,延续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由于农户熟悉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植物,他们采取的每种农业活动适应特定的土壤、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助于保护该地区的作物品种、植被和景观。”粮农组织官员如是评价。
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当地民众十分自豪,也为维持和发展这一传统农业体系带来更多机遇。
(《人民日报》 胡博峰 姜波 朱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