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文明实践新风扬乘势而上谋新篇
宋敏

 

    2019年4月,北京市大兴区结合“新国门 新大兴”建设,顺势而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全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从顶层设计、资源统筹、特色品牌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区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三网贯通,初步探索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兴做法”,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聚焦顶层设计 探索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面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这一全新工作,大兴区相关部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肩扛责任,手握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

    大兴区强化工作指导,在制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部门工作分工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1+2+N”配套文件,完善各项制度,成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21家成员单位纳入其中,并在各镇(街)、两大基地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39个村、239个社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同时,先后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推进会,针对重点问题,及时进行研讨,总结经验,部署工作,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进展。

    为全力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全域开展,大兴区加大财力和人力投入,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列入2020年区、镇(街)两级财政预算,用于实践所站提升、活动开展、平台运维及业务培训等工作,各镇(街)及两个基地也都配套相应资金用于实践所、站以及基地建设,有力支持工作开展。同时,积极组建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8支社会志愿队伍,选拔678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指导员,为日常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破界限 探索全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基层资源丰富的大兴区坚持“一盘棋”思维,注重打破限制,通过盘活、改造升级、有效激活闲置资源等措施,实现场地设施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林校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辖区邻里文化展览馆为阵地,积极打造“邻里”文化名片;庞各庄镇在镇域改造中新建25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瀛海镇结合镇级乡情村史陈列室及周边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四位一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榆垡镇整合多个区级部门资源,丰富回迁社区的文明实践活动内容……

    一年多来,大兴区依托文化馆、影剧院、图书馆打造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榜样力量、志愿风采、文明新风等板块,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属空间,面向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同时,大兴区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开展三轮大规模调研,形成“三级机构基本情况、志愿服务队伍、文明实践基地、群众需求清单”四本台账。依托“北京大兴”APP开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版块,构建“点单派单”平台,聚焦文明创建、文明条例、爱国卫生运动、光盘行动等主题,发布项目2244个,群众评单满意率98%。

    扎实推进 探索具有大兴特色的实践新路

    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大兴区坚持深入调研、大胆探索、扎实推进,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大兴区立足文化特色,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依托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四级架构,推出以“兴·名片、兴·引导、兴·故事、兴·阵地、兴·治理”为主线的“五兴计划”,探索具有大兴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借助创新的活动载体与形式,从空间维度“南、北文明镇”,时间维度“新、旧文明街道”,人群维度“百姓故事、百姓讲”,打造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形成“一中心、三维度”文明实践新格局。2019年至今,全区各实践所、站、基地共开展实践活动4200余场,直接服务群众62万余人次。

    同时,大兴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探索具有大兴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使之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大兴区以林校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试点,探索打造绿、净、孝、乐、安“五型”志愿服务模式,在辖区推行志愿服务“分类管理、积分兑换”管理方式,助推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同时,积极推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单位,健全志愿者档案台账,发放《志愿服务积分记录手册》,准确记录志愿者服务内容、时间地点和服务时长。街道每年与服务商对接,购买理发、保洁、技能培训等十余类社会服务项目供志愿者兑换。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调动各方力量,织密“防疫网”,一批实践所、站成为疫情防控的“指挥部”,承担起外地来京人员及未返乡流动人口出入证办理等多项工作,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壁垒。

 

当前:B2(2021年03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