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中的严慈相济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总校  吴国建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正式实施,给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对改变“教师不愿教、学校不敢管”的现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惩戒不是目的,规则也非万能,只有正确掌握使用的度才能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如何掌握呢?严慈相济是最基本的教育策略。

    慈就是爱,它是教育的灵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理解。犯错误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学困生会犯错误,优生也同样会犯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孩子是需要被理解的,犯了错误的学生更渴望被理解。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要做的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二是保护。绝大多数学生犯的错误与道德品质无关,而只是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个人身心特点等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处事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一旦处理不当,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影响一生。从保护孩子出发,我们绝对不能动辄上纲上线,也不能将问题公开化、扩大化,要尽量缩小知情人的范围。

    三是等待。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少迷惘困惑,甚至还有无助。尤其当面对因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时,学生会陷入后悔但不知如何弥补的状态。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相信学生是一定愿意改变的,也相信他们会努力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转变。

    四是清零。犯过的错误可能会让学生有心理阴影,具体表现在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对教师同学的疏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清零意识,要将他们的错误及时清零,不仅在文字记录中清零,更要在教师头脑中清零、行动中清零,确保让犯过错误的学生重新恢复自信。

    教育惩戒中,“严”又体现在哪儿呢?

    一、严格的制度体现了刚柔两面,刚的一面是对违反者的惩戒,柔的一面是对遵守者的保护。学校应当通过集会、班会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让相关制度入脑入心,让学生明白制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可组建学习班定期集中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学习先进典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对制度条例的敬畏,引导他们学会对自我过往的反思,从而促使他们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要求。要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制度学习进行监督,以防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要分类执行。要根据错误的性质分类执行。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我们要勇于批评敢于惩戒,如涉及身心伤害的校园欺凌、涉及品德诚信的考试作弊、涉及他人利益的偷窃行为、涉及国家社会学校的大是大非问题等,这些是学校管理的高压线,对这些错误的个别处理,就是要形成全面的高压态度,让学生不能犯、不敢犯。而对于常见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可以通过“德育积分制”让学生明白有什么样的“积分”就有怎样的惩戒。

    三、要持续跟踪。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批评与惩戒,更多的是表达以点带面、教育为主、恨铁不成钢、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良知。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帮助改进,宣布了惩戒只是开始,惩戒的效果往往需要持续跟踪,长期关注。如果发现学生在接受教育惩戒以后有所反省、有所改变,应当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学生在接受教育惩戒后依然不变甚至继续违纪违规,则必须给予更加严厉的教育惩戒,既可以延长惩戒时间、提高惩戒等级,也可以征求家长同意后请家长参与教育和管理。

 

当前:3版(2021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