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依依
胡忠伟

 

    书海茫茫,聚散是缘。有的书,读过了,弃如糟糠,被风吹去,不留痕迹;而有的书,哪怕只看一眼,却再也难忘了。

    我喜欢读书。上学时,没钱买书,到处借书、找书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姐姐和堂哥正上初中,每周末总会从学校带一些书刊回来,在他们写作业的当儿,我就去翻阅。记得有一本杂志是《收获》,上面登过贾平凹的小说。那时候,山村闭塞,并不知道能从哪里弄到更多的书来读。所以,姐姐哥哥们的周末,就成了我的节日——读书节。

    多年以后,在报上读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的一篇散文《像猎狗一样去找书》,我恍然大悟,原来作为70后的同龄人,我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啊!

    参加工作后,手头有了一点可自由支配的零钱,就再也不满足于借书看了,虽然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可我一碰到喜欢的书,就买来读。起初是通过邮局邮购。后来,只要发现了好书,自己觉得喜欢的,哪怕是托人也要购来。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等名家的书,到《名家写景100篇》之类的书,都是我邮购回来的。

    现在想想,20多年前在山村学校教书的那段日子还是蛮充实的。白天,与学生一起上课学习,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晚上,在昏黄的电灯下,备课改作业,然后读自己喜欢的书。学生们放学了,离家近的老师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园里一片寂静,正是读书的好时光。有时候,读到兴头上,也会“诗兴大发”,随手涂鸦,写上几行,如此日积月累,几年间文字也零零散散在报刊上露了几回脸。

    进城后,离新华书店近了,买书的机会也多了,加上近些年网购愈加便捷,书越买越多,家里的书柜也从一个扩展到两个、三个……好在自己爱读之余,也好写文章,“出卖文章为买书”,家人对此也就听之任之。

    买的书多了,读的书就少了,其实原也必然,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且你的书多了,仿佛就给了他人觊觎的机会和理由了。尽管曾有被人借书不还的“教训”,可丢掉的书还是不少,有的是真的弄丢了,也有的是被一些“书瘾者”隐匿了。这倒使我想起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的一个主张——让书流动起来。是呀,让好书流动到更多爱它的人手里去吧。

    每每独坐书房,就时常想起那些我曾拥有过、给过我别样体验、家中却遍寻不着的书来,像董桥的《今朝风日好》、扬之水的《采绿小辑》、谷林的《书简三叠》等,光是书名就那么美好。这不,前几日忽然又想读它们了,没办法,只好去旧书网搜求。好在借助网络时代的便利,那些“曾在我家”的书,又陆续回到了我的手上,让它们继续赐给我力量吧。

 

当前:4版(2021年05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