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
——青海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赵青  实习记者 王露

 

西宁市城西区城市风光

    编者按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本报记者走进青海,围绕青海省各族干部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100周年活动以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方面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反映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果、亮点。敬请关注。

    “到现在我都还觉得我是在做梦吧!”6月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记者见到了65岁的多杰卓玛。回想起4天前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亲切交流,多杰卓玛的声音激动到沙哑。她哽咽着感慨道:“生活得确实幸福!”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亭巷社区考察调研时,多杰卓玛正在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办理幸福食堂就餐卡。“办事方便吗?”“对社区环境满意吗?”“退休生活怎么样?”总书记看得细、问得细。当得知老人们只用花费极少的钱就能在幸福食堂享受既可口又安全的饭菜时,总书记说道:“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就应该是这样。”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幸福指数,2019年,文亭巷社区在充分利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原有场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文亭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居民闲暇生活的幸福“打卡地”,也成为青海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范本。

    近年来,青海省各地整合已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配套完善活动设施,突出文明实践功能,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截至目前,青海省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7个、占县(市、区)总数的82%,实践所317个、占乡镇(街道)总数的78.7%,实践站2888个、占村(社区)总数的63%。

    一个个创新出妙招、服务“不打烊”、细微暖民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助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等方面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成为青海省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群众的有力抓手,强化农牧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机遇和深化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鲜亮品牌。

    做好加法 当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助推器”

    文亭巷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社区,居民2.2万多人,其中像多杰卓玛这样的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10%。为了打造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文亭巷社区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优势,开放书画室、康复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全力为居民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幸福食堂,是文亭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的一次加法。临近中午,中央厨房的配餐车载着刚出锅的饭菜来到社区,40余位老人陆续从家中散步前来。红烧鸡肉软糯可口,丸子烧冬瓜绵密细腻,清炒玉米粒色香味美,素炒青菜新鲜脆嫩,再配上热汤、米饭和西北人爱吃的馍馍,这样一份两荤两素一汤的丰盛配餐,60周岁至80周岁(不含)的老人仅需花费10元钱,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仅需花费7元钱,享受城乡低保、特困、重点优抚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补助政策的老人只需花费5元钱。“幸福食堂给我们老年人省了不少事。饭菜可口,肉也多。”多杰卓玛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仅是在文亭巷社区,在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社区、城东区共和路社区、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陶家寨村……既管饱又走心的幸福食堂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服务触角直达群众所需,带给老人们蒸蒸日上的幸福“食”光。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大事。青海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融通实践平台汇聚实践力量,在盘活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五大平台”打造,在城乡各个阵地、各个领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切实为老百姓提供便利。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多松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牧民扎西东智发起的扫盲班提供了学习场地。农闲时,几十位牧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会聚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重拾书本学习文化知识,他们当中年龄最长的已有81岁。牧民扎西东智说:“这里环境很好也很方便,让大家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在海东市互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扶持基地,58岁的秦腔传承人魏录元近日正在国家二级演员付月娥的指导下,和一大批戏曲爱好者们一起排演着《杨门女将》,魏录元自豪地说:“这绝对算是一出大戏!我们要把它演好、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在海南州共和县马汉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农技知识补给站,村民史生龙安心地留在村里种地养猪羊。史生龙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说:“因为有了精准专业的指导,去年的年收入较往年翻了一番。留在村里幸福着呢!”……

    这些年,青海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创新融合,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做对减法 当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加速器”

    最近,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东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十分热闹。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前来办理和领取免费乘车卡,他们高兴地说道:“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考虑到我们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让我们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乘车证,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为真正落实好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东街社区党支部指定专人为辖区内153名老年人代办了免费乘车卡。“代办服务”是东街社区党支部创新开展的“12345”服务工作法中的重要一环。有温度的“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老百姓办事,巧做减法,让辖区居民基本实现了“身边事不出楼栋、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向往群众之向往,幸福百姓之幸福。如何让群众的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青海省各地以党建为引领,让基层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黄河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和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相结合,调动社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方资源力量组建起由社区党员、在职党员、企业党员和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单元格信息员+党员+居民小组长+志愿者走访排查—召集会议讨论研究制定方案—派单给党小组+志愿者队伍进行办理—社区随机监督、协助—办结结果反馈给居民”的闭环式工作流程,以每周定期开放、全体志愿者轮值的方式建立起心情港湾。

    东街社区和黄河路社区的创新探索,映射出青海省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加强为民服务本领的现状。青海全省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时指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正激发着青海全省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作为基层群众工作的创新举措,青海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也将重整行装再出发,砥砺前行闯新路,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做实乘法 当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连接器”

    “文明在哪里,文明在马背文化的传承里。”“文明在哪里,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每个瞬间里。”……藏、蒙、汉三语的文明标语配上精美的漫画,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编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漫画妙语讲文明》深受群众的喜爱。为了让百姓尤其是牧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传播快”,河南县采取“民族化宣讲融入民族习惯、文艺化宣讲融入文艺活动、生活化宣讲融入生活场景、时代化宣讲融入时代脉搏”的“四化四融入”模式,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宣讲方式,实现了宣讲全覆盖,政策进万家。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青海省将增强阵地意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和“首选动作”。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组建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79支,参与理论宣讲志愿者4300余人,开展宣讲活动5500余次,宣讲基层群众36万余人次。各地将“花儿”“打搅儿”“西宁贤孝”“青海道情”“河湟皮影戏”“藏族谚语”“格萨尔说唱”“回族宴席曲”等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宣讲中,以充满“泥土味”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田间地头、草原帐房、街头巷尾、群众身边。

    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只是青海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的一节枝干。近年来,青海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力量建设,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品牌化组建,为文明实践活动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截至今年5月,青海省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7100余个、实名注册志愿者50.3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场次。

    在众多志愿服务队伍中,活跃着许多支以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为示范引领的“明星志愿团队”。家住西宁市仓门街街道的“中国好人”魏永福现在又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时代楷模”志愿队成员。这是一支由辖区“中国好人”等先进模范典型共3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忙碌在街道辖区的各个角落,入户宣讲、调解矛盾、开展帮扶。海东市以全国道德模范李洪占为名誉队长的“绿色家园”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了173支绿色环保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860余场次,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守护好“中华水塔”贡献着力量。他们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带动广大农牧区群众在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务实举措。下一步,青海省将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发扬孺子牛精神,强化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建设步伐;发扬拓荒牛精神,找准地区特点和工作规律,以实干家的姿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发扬老黄牛精神,坚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建设,进一步推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为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务实而为、奋勇向前。

当前:A1(2021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